4月20日,虽然港股主板成交额重回2000亿元高位,但恒指跟随A股下跌,出现剧烈调整,盘中一度跌穿27000点。自上周开始,恒指就已步入震荡阶段。此外,通过“港股通”南下的资金亦有放缓迹象,单日使用额度大幅缩减。但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通过港股QDII基金进入香江的资金仍在进一步集结中,QDII额度依然紧俏。记者统计发现,港股资产配置比例较高的QDII中,绝大多数已经相继祭出比例确认、限制大额申购的大旗,部分基金由于QDII额度迅速用完,已经直接暂停申购。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预计应验“丁蟹效应”机会较高,未来一段时间港股大幅波动的风险不容忽视。但部分基金经理表示,港股估值水平仍处于10年均值的下方,估值相对A股依然较低,因此仍存在较好的长期投资机会。
QDII规模暴涨 额度告急
QDII在历经八年冷遇后终于迎来春天。在多重利好刺激下,港股本月涨势惊人。尽管上周以来市场进入高位震荡阶段,但投资者的热情依然不减,短短数日,QDII规模暴涨,额度告急,与当年QDII扬帆出海时的盛况不相上下。
根据数据,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在19只港股资产配置比例占50%以上的QDII基金中,已有8只基金暂停申购,4只基金对新增申购申请采取比例确认,还有两只基金已经限制大额申购。
大量净申购使得QDII基金规模暴涨。以关注度较高的两只场内基金为例,银华H股B的母基金由于外汇额度的限制,对4月8日的申购申请全部予以拒绝,投资者只能在二级市场买卖;汇添富恒生B的母基金则对4月9日的申购申请采取60%的比例确认。深交所信息显示,截至4月20日,H股B份额规模为6.82亿份,与3月底的0.59万份相比,增长了11倍,恒生B份额从3月底的0.47亿份猛增44倍至20.97亿份。
QDII被疯狂扫货使基金公司原本并不多的外汇额度告急。事实上,大部分QDII基金于2007年成立,不料一出海便碰上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净值遭遇高度折损,一些QDII基金至今仍未解套,从此QDII基金逐渐被挤向边缘地带。“我们公司的QDII规模一直都很小,还不到1亿,投资者也没什么兴趣,所以就觉得没必要再去申请多余的额度了。”华南地区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坦言。
但今年3月底以来QDII基金又重新赢得投资者的狂热追捧。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外管局的外汇额度已不多,基金公司难以申请大规模的外汇额度。据了解,博时、景顺长城等基金公司已经或即将发行使用港股通额度的新基金,以便投资港股;国投瑞银等公司则将原有港股占比较低的QDII投资重点转向港股。
港股仍存投资机会
尽管上周以来通过“港股通”南下的资金热情有所减退,但机构仍然看好港股投资机会。在内地资金将进一步涌入港股投资的预期之下,一些大行分析师向上修正了指数目标位。
交银国际首席策略师洪灏在研究报告称:“投资者应该会继续在香港建仓,因港股估值很低、市场相对独立以及与内地股市相较而言表现明显落后。”他将恒指目标点位上调至19000点。此外,汇丰在一份报告中称,南下投资港股的公募基金规模可能高达5000亿元人民币。受香港股市全线反弹提振,外资也进入港股,这表明市场愈加认为,由中国内地资金引发的涨势将会持续,并可能吸引到亚洲其他市场的资金流入。投行Jefferies也将恒生指数目标点位上调约25%至18500点。
博时特许价值基金经理黄瑞庆表示,小盘股在港股通中的差价下可能长期面临一种拉低效应,尤其在险资和公募基金获准投资港股的消息发布后,其中一些内地投资者比较钟爱的TMT、医药、消费等板块机会较多。“我们最近的研究也显示,同样市值的小盘股,A股市场市盈率已达50-60倍,而港股大约为7-9倍。我们认为,A股市场的小市值上市公司多数呈现高估值情况,而香港小市值公司中一部分表现为估值严重偏低,一部分基本合理。”
“目前在香港上市的中资股表现火热,主要原因就是其相对于A股具有很大的估值优势。尽管港股市场短期内经历了脉冲式上涨,但其估值水平仍处于10年均值的下方,因此仍存在较好的长期投资机会。”国投瑞银基金国际业务部副总监兼国投瑞银新兴市场基金经理汤海波表示,在当前条件下,建议重点关注三类投资标的:一是低估值类,即横向和纵向比较下,估值水平均处于历史低位的股票,例如某些质地优良并具有央企背景且当前在香港市场估值仍低于1倍市净率的公司;二是估值套利类,即相对于A股市场中的同类股票大幅折价,同时绝对估值合理的公司,例如一些医药、环保、天然气行业的龙头企业;三是稀缺类,即仅在香港上市、具有稀缺性,同时具有长期竞争力的公司,比如腾讯控股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