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港股 - 公司报道 - 正文

潮起深圳!中国平安的“蛇口式”创新

来源:时代财经 媒体 2025-08-26 22:39:0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潮起深圳!中国平安的“蛇口式”创新)

在深圳福田中心伫立着一座599米的高楼——平安金融中心,它是深圳第一高楼,也是平安集团(下称平安)的总部所在地。

站在平安金融中心116层的云际观光层,可以俯瞰整个深圳,这座城市过去数十年的肌理清晰可见。深圳的发展壮大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精神的写照,在这座改革之城,也孕育了诸多同频共振的企业。

45年,深圳从南海之滨的“小渔村”成长为全球瞩目的创新之都;诞生于改革前沿阵地深圳蛇口的平安,则从仅有13人的地方股份制保险公司,逐渐成长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集团。

城市和个体总是相互映照。在深圳经济体量走向全国第三,外贸进出口总额登上榜首,形成超2.5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集群时,平安也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完成了一次次蝶变:率先引入寿险营销体系、吸引外资参股、完成个险代理人渠道转型……

“(深圳)蛇口基因我觉得是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敢于试错,敢于往前走,敢于承担风险。平安一直秉承一句话,‘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蛇口的基因能保留多久,平安就可以走多远。”平安董事长马明哲表示。

创新之城

深圳,何以成为深圳?

2023-2025年,深圳城市宣传片三部曲逐一问世,分别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对于肩负先行先试历史使命的深圳而言, 一个“敢”字,是解锁这一命题的钥匙。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年,一直处在变革的前沿。变革之中,催生了无限的市场活力,让一批批高度市场化的企业在这里生根发芽。

1987年2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出台,深圳在全国首创为民营企业发放营业执照;知识产权(商标、专利、技术等)可入股;不限制雇工数量等。

该文件引爆了南下创业的潮流,大批科技人员集聚深圳,大批企业迅速涌现。

1987年4月,深圳招商银行在蛇口招商路北十栋成立;同年年底,任正非等5人在深圳创立了华为;1988年,台湾商人郭台铭的富士康公司在深圳设厂 ; 1988年5月平安保险公司在蛇口成立………

改革持续深化改革,今年6月10日《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要求深圳再推出一批改革措施、落地一批创新试验等。

改革是深圳的“根”,创新则是深圳这棵大树的“叶”,它为这座城带来勃勃生机。

过去,中国科技企业主要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扮演的一直是追赶者的角色。如今,全球创新格局正在经历根本性重构,中国逐渐由追赶者转变为引领者。

在深圳,每平方公里就拥有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企业密度居“全国城市第一”。另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报告,深圳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技术前沿领域的专利被引用量方面名列全球前三,在技术创新前沿、产业创新前沿方面跻身全球城市前十。

企业是一座城市的底色,以平安为例,在金融科技、医疗科技两大行业,其2024年在全球专利榜单中位列双榜首,专利申请量分别达8582个、4176个,超越传统医疗巨头西门子、飞利浦。

而城市孕育出来庞大的内需市场,为平安这样的创新引领者提供了试错和迭代的空间。2025年半年报显示,平安个人客户近2.47亿个人客户 ;数据库积累超3.2万亿高质量文本语料,31万小时带标注的语音语料,超75亿图片语料,语音、语言、视觉大模型场景。

“平安改革是没有句号的”

“平安改革是没有句号的,永远在路上。”平安联席CEO郭晓涛在接受时代周报等媒体采访时谈到。

成立37年以来,平安经历了大大小小数十次改革创新:1994年平安率先在内地保险业引入寿险营销体系,引领行业的寿险销售从“坐商”向“行商”转型;也是金融业第一家引入“外资”“外脑”的机构,其率先引入外资股东、以及聘请国际会计师、精算师;平安还是国内首家以保险为核心的综合金融集团,2006年便创建了中国首个综合金融后援中心……

平安的每一次革新都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4年1月,平安内部发文,马明哲任平安集团战略发展中心主任。该中心是平安层面战略管理和改革创新的组织推动部门。这是马明哲阔别该岗位后,时隔20多年重新坐镇该战略中心,被市场解读为其“出山挂帅”,平安的变革再次深入。

在此之前, 据2023年年报,平安将顶层战略调为“综合金融+医疗养老” ,将医疗养老服务与金融产品深度融合,构建下一个十年增长点。有外资大行表示,平安的医养模式属于全球孤品。

第一上海证券研报指出,从业务架构来看,平安(集团)的生态系统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结构。底层是全牌照金融业务提供资金与客户基础,中层是科技能力构建的数据处理中枢,顶层则是医疗健康等场景服务形成的差异化触点。这种业务协调为公司带来了“抗周期网络”的优势。

“综合金融+医疗养老” 战略已为平安带来新的增长动能。

在平安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上,管理层透露,过去几年,平安人寿的新业务价值增长里,有70%以上的客户是享受了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权益客户。

在平安,创新不止、持续变革不仅仅体现在战略上,还体现在科技底层能力建设上。

平安相关人士向时代财经介绍这样一个案例:2023年,平安产险的一名风控审计员周振庭,凭借风控数据模型技术,成功揭开了5个异常人伤“骗保”案件。 在该案件中,客户均声称因意外受伤而住院,并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周振庭监测到,这5名人士人伤理赔赔付率异常偏高。

最后,周振庭通过走访以及结合街坊邻居提供的行动踪迹,核实到其中一名嫌疑人王某新2022年8月“住院期间”, 竟然存在内蒙古的个人消费流水且在其他同业也存在骗保行为。由此,周振庭摸清在这批风险案件中,嫌疑人以购买多份意外、津贴险,并在短时间内多次报保险,伪造无明显外伤伤情鉴定报告的方式来骗取保险金。

而周振庭能够监测到赔付数据异常,依靠的便是平安的“风控数据模型”智能审计工具。这背后,平安布局人工智能技术已有十余年。在 2024年股东大会上,马明哲公开回应称,人工智能已在平安主业的各个环节全面铺开。以保险业务为例,目前AI已渗透进其销售、核保、理赔、客服等领域。

目前平安的技术生态已形成“9+5+3”体系:“9+5+3”是指9大行业数据库(金融、医疗、健康、养老等)、5大实验室(语音、图像、微表情等)以及3家科技公司(平安科技、金融壹账通、平安健康)。

穿越无人区

“蛇口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是蛇口人与蛇口企业的共同基因,而平安是这个基因最好的传承者之一。”蛇口之父袁庚曾多次提及。

过去6年,中国保险行业完成了一场阵痛出清。平安则在这场行业出清中成功 “突围”,善于开辟新战场、闯进无人区,是平安突围的“密码”。

“行业出清”最直观的现象是,6年保险业营销人员数量下降近七成。《2024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末,人身险公司保险营销人员数量为281.34万人,较2019年高峰时期的912万人,降幅达69.19%。

作为国内最早引入“人海战术”险企,在“人口红利”渐消时,平安早早意识到金融科技将成为中国金融业在世界范围内弯道超车的机遇。早在2017年年报致辞中,马明哲便提出,要逐步将平安从资本驱动型的公司转变为科技驱动型的公司。平安确立“金融+科技”双驱动战略,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大数据和安全五大核心技术为基础,致力成为世界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

来到2024年,国内金融机构中最早拥抱FinTech的平安,其科技赋能已无处不在。据财报,2025年上半年,平安AI坐席服务量约8.82亿次,覆盖平安80%的客服总量。瑞银在研报中表示,最好情景下,生成式AI在2030年或可减少券商和保险行业40%的人工成本。

蛇口精神则融入平安人的肌理。平安首席科学家肖京早年接受采访时,其“从 0 到 1” 的搭建平安人工智能专家团队,恰是平安人蛇口精神的缩影。

早在2014年,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科学家肖京敏锐地意识到,人工智能大规模进入传统行业的时机到了,他也决定重新选择自己职业新舞台。肖京调研发现,美国市场大部分传统行业的企业,当时并无大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去做创新;而中国市场竞争激烈,大家竞争压力大、紧迫感都非常强,都愿意尝试、创新和变革。

他指出,当时国内大部分金融企业倾向“外包”,而此时的平安早已率先向科技驱动转型,2013年平安内部的数据便打通,这吸引了肖京,他于2015年离开微软,加入平安。

加入平安后,他主持研发“平安脑”大数据智能引擎,促成平安业务AI赋能及智慧化转型。这一过程中,肖京帮助平安建立庞大人工智能专家团队,奠定了整个平安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和应用的基石。

肖京曾公开表示,他非常震撼于平安的执行力。在这里,一旦制定战略,上百万人坚决执行,打通科技与业务就显得非常顺畅了。

布局十余年,人工智能早已深入平安的“毛细血管”。

据2024年财报,平安有超过2.1万名科技开发人员和3000名科学家;与此同时,平安2024年营收重回万亿大关,AI赋能的业务运营成为一大亮点。

报告期内,平安营业总收入达10289.25亿元,这背后平安AI理赔专家使得56%的保单能在10分钟内闪赔,93%的保单能实现秒级智能化核保;AI风控系统拦截减损119.4亿元,同比增长10.4%;AI风险减量累计服务8700万客户,直接减少社会损失2.1 亿元。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第一上海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较差,盈利能力较差,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