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科技股“七巨头”崛起:谁能复刻美股“Magnificent 7”的资本神话?)
自DeepSeek横空出世以来,全球股市风云变幻,科技板块尤其是中国科技股的表现尤为亮眼。这一突破性的AI技术成果,不仅在技术层面实现了重大飞跃,更在商业和资本市场上掀起了巨大波澜,成为中国科技股崛起的重要催化剂。
多年来,以苹果、微软、英伟达为代表的美国科技“七巨头”(Magnificent 7)凭借在硬件、软件、AI与生态系统的统治力,主导全球科技产业链的规则与价值分配。其核心逻辑在于:技术代际领先+规模化商业落地+生态闭环构建。例如,英伟达以算力定义AI时代,特斯拉以智能化重构汽车产业,微软与谷歌则以云与AI重塑企业生产力。
然而,随着DeepSeek等中国AI底层技术的突破,中国科技产业正在复刻这一逻辑,逐步打破硬件与算法的双重壁垒。
近日,华泰证券在最新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科技股七巨头”——小米、联想、比亚迪、中芯国际、阿里巴巴、腾讯、美团。这七家公司覆盖硬件制造、云计算、半导体、智能终端、本地生活等核心领域。
“中国科技股七巨头”的底层逻辑:硬科技+场景化AI
仔细研究这七家公司我们不难发现,其共同特征是:技术自主性提升、全球化布局加速、AI驱动业务裂变。若对标美股“七巨头”,中国版组合的市值总和显然仍有差距,但其在AI应用、电动车、半导体国产化等领域的增量潜力,或将成为全球资本押注中国科技的新逻辑。
美国“Magnificent 7”的成功建立在“底层架构定义权”之上——从英伟达的GPU到微软的云操作系统,均以技术标准主导全球市场。而中国科技巨头的突围路径则更强调“硬科技突破+场景化落地”的双轮驱动:
1、硬件突围:中芯国际的成熟制程产能、比亚迪的电动车垂直整合能力、小米的智能生态链,正在重构全球供应链的地域分布。
2、AI场景化:腾讯的社交AI助手、美团的无人配送、联想的AI PC,将大模型技术转化为降本增效的生产力工具。
3、数据与生态壁垒:阿里云的通义千问开源生态、腾讯的微信社交网络,形成本土化数据护城河。
这种“技术—场景—生态”的闭环,或将使中国科技巨头在AI时代实现弯道超车。
联想:被低估的“端侧AI革命者”和“AI赋能者”
在华泰证券列举的“中国科技股七巨头”中,联想(00992)的定位最为特殊——它既是全球PC出货量第一的硬件巨头,也是AI基础设施和方案服务的重要领导者。但从目前的估值来看,联想或许是“最被低估的AI赋能者”。
当前联想市盈率仅12.7(2025E),显著低于全球AI硬件龙头英伟达(29.5)等。其低估源于市场仍将其视为“传统PC厂商”,而忽视了两大潜力:AI换机潮的确定性和模型轻量化带来的增量市场。
最近出现的新模型DeepSeek R1,凭借更高的推理效率和更低的算力成本,加速端侧智能的同时,也在加速人工智能在企业端的部署需求。而这与联想集团2023年提出的混合式AI战略不谋而合。联想有望凭借混合式AI打通个人与企业的智能升级需求,成为AI平民化浪潮的关键推手。
华泰证券认为,DeepSeek推出之后,企业或个人布建AI难度、成本有望下降,联想作为AI端侧落地核心公司有望受益。DeepSeek-R1模型在普通笔记本上部署还不流畅,但在算力较强的PC上已经可以流畅运转(比如配备一张 Nvidia RTX 6000 (48GB VRAM) 就可以跑动671bn参数的大模型)。如果2025年垂类AI进入千行百业,大量的研究人员在PC中部署模型进行开发,高性能电脑可能迎来需求向上。根据IDC,2024年联想市占率23.5%为全球PC出货量第一,有望受益于端侧部署趋势。
DeepSeek等AI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有望带动企业加大IT投资,带动服务器、存储等联想企业级业务产品出货量稳步增长。边缘侧AI推理无需顶级算力,联想成熟的供应链与成本控制能力,可快速覆盖中小企业长尾需求。
据华泰证券预测,2025年联想企业级业务收入增速或超15%,成为其利润增长的核心引擎。
展望2025年,联想的估值逻辑恐怕需从“硬件制造商”向“AI端侧之王”切换。
AI市场开启新秩序
美国“Magnificent 7”的成功,源于“定义技术标准—垄断全球市场—资本反哺研发”的正向循环。而中国“七巨头”的崛起,则标志着另一种可能性——通过本土供应链优势与场景化创新,在AI时代重构全球科技权力版图。
联想的故事揭示了一个关键趋势:未来的科技巨头,未必诞生于硅谷的实验室,也可能来自深圳的工厂、杭州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或是合肥的电动车生产线。当硬科技与场景化AI深度融合,中国科技股的“七巨头”或将书写属于东方的资本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