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方达控股(01521.HK)重组业务架构,向阳而生)
CXO这2年多以来持续调整,美联储加息周期导致创新药企业投融资环境恶化,全球大型药企新冠药研发高峰退潮等,均触发了板块的戴维斯双杀,但市场一直等待触底反弹信号。
首先,美联储加息周期已完结,2024年更多讨论的是降息次数。此外,标普生科ETF(XBI)2021年初见顶,此后累计跌幅超60%(没错,不只是港A市场的生科股在跌)。XBI此后底部盘整了一年多,2023年10月重新止跌反弹,目前已突破向上,累计升幅超60%。也就是说,困扰行业的风险基本出清,且正在好转,耐心等待传导机制即可。
创立20年,于北美和中国同时运营业务的CRO机构,方达控股(01521.HK)近日发布了2023年业绩,如何在相对低迷的年份坚持稳健增长,值得梳理一番。
稳健增长:全年收入继续增长,合约未来收益保持微增
简单来看,方达控股2023年实现收入259.9百万美元,按年增长3.8%;截至2023年底,合约未来收益约342.2百万美元。在相对低迷的2023大环境下,如此成绩也算稳健,且手上的订单体量依旧可观。
拆分开,其中北美业务录得收入约199.1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4%,因创新药企业投融资环境欠佳而带来了一定冲击。中国区业务,以人民币计价的收入约428.9百万元,同比增速约17.5%,主要得益于诸多项目在COVID-19恢复后而加快了执行效率。
其他,公司整体毛利率达30.2%,北美业务毛利率约33.2%,中国业务的毛利率约20.4%,基本维持平稳。期内,实现净利润约10.7百万美元,经调整净利24.0百万美元。
无论北美业务还是中国区业务,都继续有不同程度增长,公司运营能力经受住了考验。
重组架构:垂直整合、统一标准、精简运营、优化配置
2023年,方达控股对现有业务做了架构重组,划分了药物发现、药物开发、医药产品开发及实验室测试四大业务单元,并新设立了“全球药物发现与开发服务”和“全球实验室服务”两大核心业务部门。
如此操作,是为了更好整合北美、中国区业务,统一服务标准,精简运营并灵活协同,及优化资源配置。藉此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从药物发现到开发到实验室测试服务的端到端服务,优化中美两地业务管理与流程整合,巩固自身一体化药物发现与开发平台的市场定位等。
通俗一点理解,方达控股2019年5月港股上市,当年在北美拥有7处产能设施,中国是5处设施,发展至2023年,北美区合计12处设施,中国是11处,业务范畴从早期的如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生物分析、安全性和毒理学等业务,已扩展至当前涵盖药物研发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服务能力。越来越多的业务,还是北美、中国两地运营,的确是需要做一个架构重组,以便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也是行业景气度不佳背景下提质增效的需求,更是符合公司全球化运营的战略定位。
技术驱动:紧跟前沿技术,提升服务能力,向阳而生
当前,行业竞争是有所加大的,但对于CXO来说市场机遇始终存在。据IQVIA分析,预期未来5年医药支出增长的最大驱动力,仍将是创新疗法在发达市场的引入和使用。人类对健康的渴望一直存在,仍有大量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前沿技术的突破,也必然会带来相关领域的研发投入大幅增长,会持续刺激CXO市场景气度。
定位于科学技术驱动的方达控股,其生物分析服务就一直处于先进科学及技术进展的最前沿。报告期内,公司在开发多种药物的测试平台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包括: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小核酸药物、生物标志物及细胞基因疗法(CGT)药物等(均是最前沿赛道)。只有紧扣最前沿技术,才能取得差异化竞争优势,也才能获得逆势增长的机会。
具体看方达控股2023年业务拓展方面,北美区业务,公司收购了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Nuro-Technics;整合了Biotranex Laboratories,LLC的业务并提供转运体研究,提升了DMPK服务能力;由Stewart Jacobson博士领导的病理服务团队快速发展;于芝加哥的安评运营设施,加强了眼科毒理学和DART两个未来极具增长空间的服务等。中国区方面,DMPK业务在使用人类肝细胞和高通量PAMPA筛选进行BSEP和化合物渗透性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苏州新建临床样本生产设施增强了临床样品的生产能力,有助于实现无缝的药物研究、开发和临床试验供应,从而加快药物临床试验的启动。
可以说,在正确的道路上做正确的事,向阳而生、逐光前行,方达控股一直做的不错。公司坚持优化综合服务能力,开发尖端领先技术平台,便是锐意进取的表现。最新的2023财报中,仍表现出了对病理学、基因毒性等专业领域的投资兴趣,在积极寻求扩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