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破局PD-(L)1泡沫化,皮下注射是否将成新蓝海?)
2018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授予给PD-(L)1免疫治疗的研究者,引起人们极大地关注。继靶向治疗后,免疫治疗为抗肿瘤治疗带来新的革命性进展。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数据证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L)1在晚期黑色素瘤、霍奇金淋巴瘤、非小细胞肺癌、头颈肿瘤、肾细胞癌、泌尿道上皮癌、肝细胞癌等数十个瘤种的治疗上能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在国内,2018~2020年我们迎来了8款 PD-(L)1单抗的获批,在一片火热中市场预期极为乐观,有人曾预测2030年中国的PD-(L)1市场规模将达千亿。但在2020年的医保谈判中,几款国产PD-1大幅度降价中标,作为刚刚入市2年左右的 “抗癌新药”,其价格降幅之大令人咋舌,使得整体市场规模预判近乎腰斩。
PD1/L1国内市场规模预测/亿元
战国纷争,2021或是最后时间窗
市场虽大,但截至2021年4月底,全球已有12种PD-(L)1抑制剂获批上市,国内有8种PD-(L)1抑制剂上市销售。群雄割据,竞争已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战国时代”。随着医保降价后已上市产品的迅速放量,留给后来者机会已经不多,2021或已是最后的入局时间窗。
正是由于中外企业在PD-1/PD-L1领域的齐头并进,为了谋求更好的商业化,各家企业不约而同地开始抱团之举:百济(06160)+诺华(NVS.US),AZ+君石,信达(01801)+礼来(LLY.US),思路迪+康宁杰瑞(09966)+先声药业(02096)……而可以预见到的未来是,在价格接近,疗效无法拉开距离的前提下,只有更有效的差异化,更安全的产品,更高的可及性,使用方式更便捷,才有可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差异化竞争,皮下注射值得期待
随着免疫治疗及联合治疗的发展,许多癌症未来将有望成为“慢性病”,带瘤生存将成为常态,肿瘤患者居家或社区治疗的需求将日益上升。
目前,PD-(L)1治疗在临床上有2大痛点:一是目前8种上市销售的PD-(L)1抑制剂给药方式均为静脉注射,除耗时长外,还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受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为避免交叉感染,肿瘤患者频繁前往医院或长期住院的依从性均较差。二是静脉给药成本较高,随着癌症逐渐“慢性病”化,当前产品每2周或每3周一次的静脉给药方式,无疑加重了医患双方的时间和费用成本。
所以,自2020年思路迪、康宁杰瑞、先声药业对KN035(恩沃利单抗)官宣合作起,业界就对这种有望成为全球首个的皮下注射PD-(L)1抱有极大的热情,认为其直面临床痛点,还具备常温下稳定、单次注射量小、给药过程快、注射部位限制少等差异化优势,极有可能在“红海”中占据竞争优势。
KN035临床研究布局(来源:康宁杰瑞官网)
将皮下注射作为成熟静脉注射品种的升级2.0版本,似乎已成为抗癌药业内“新风尚”。与同类PD-(L)1产品静脉注射30~60分钟相比,KN035皮下注射仅需1~2分钟,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意愿度。
无独有偶,罗氏曾对其旗下重磅抗癌药美罗华做过问卷调研,81%的患者选择皮下注射,74%的患者“强烈倾向”皮下注射。4月21日,CDE官网显示,罗氏已在中国递交赫赛汀皮下注射剂型的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有消息称静脉注射赫赛汀需30-90分钟,而皮下注射可在3分钟内完成。皮下注射剂型上市3年即取得47%的替代率。
此外,据美国单抗类药物使用成本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静脉给药,利用皮下给药的方式,每位患者可节省8000美元/年的输液费,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
市场不断下沉,细节决定成败
随着医疗资源的不断下沉,PD-(L)1可及性越来越高,县域以下市场将成为未来竞争的主要阵地,是否可在室温保存而无需冷链运输,是否能居家使用未来与口服药联合治疗,是否有过硬的安全性,这些细节或将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点。
价格战无疑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目前PD-1平均单次治疗一般在200mg左右,而PD-L1用量更多,例如阿替利珠单抗为1200mg/次。如能提高生物利用度,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使得单次用量最小,无疑在价格的竞争中会效益最高。KN035(恩沃利单抗)目前的用法是300mg/2周/次,将在PD-L1中非常有竞争力。
此外,厂家的商业化和营销能力也不容忽视。销售人员的专业性,覆盖的广度将成为决胜的护城河之一。例如恒瑞就有肿瘤销售人员超6000名,先声药业(02096)营销队伍超4000人,信达(01801)商业化团队1100人,君实(01877)561人……如今PD-(L)1领域已进入“明牌”阶段,谁能打好价格、人员、可及性、安全性这几张牌,谁就能在未来赢得更多的市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