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焊接机器人龙头赴港,增长亮眼的背后,卡诺普站上新的十字路口)
在工业机器人产业全面步入“深水区”的当下,一家企业的价值不再由规模或交付数量所左右,而取决于其能否在场景落地的加速浪潮中持续积累壁垒。
近日,成立十二年的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卡诺普机器人”)选择在此节点递表港交所,试图借资本市场补足弹药,向前更进一步。然而,其招股书暴露出的诸多矛盾,也反映出国产机器人企业上行的艰难。
单一优势产品遇瓶颈,焊接机器人是底盘也是天花板
招股书显示,卡诺普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工业机器人公司,位于成都市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是专业从事智能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及整机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企业。
一直以来,卡诺普机器人都以焊接机器人闻名,在焊接场景对机械臂精度、稳定性等要求高的细分赛道积累了优势,产品性能、稳定性和性价比获行业认可。
然而优势也同步带来高依赖性。2024年以27%市占率位居中国焊接机器人市场第一,六轴工业机器人贡献52.2%收入,产品结构高度集中。
焊接机器人虽贡献显著营收,但在需求分化背景下,下游焊接需求开始与宏观周期相关,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而国产品牌价格战也在增强替代性风险。目前,卡诺普机器人缺乏多元化的产品矩阵来帮助其抵御周期波动。
与此同时,其海外收入占比从2023年19%骤降至2024年10.5%,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滑至7%,同比近乎腰斩。这进一步削弱了未来增长的确定性。
盈利质量方面,招股书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1.56亿元,同比增长36.3%,但净利润表现剧烈波动。2024年净亏损1294万元,2025年上半年扭亏为盈844万元,同比增幅达184%。
尽管营收增速超36%,但利润端未同步改善,而同期政府补助846万元,占净利润比例高达100.7%。政府补助虽常见,但占比过大,意味着内生盈利能力的不稳定。
而盈利波动背后反映的是其成本结构的不稳定。2024年研发费用增加14.2%至3600万元,叠加应收账款减值损失468万元,直接导致全年亏损。
2025年上半年虽通过高毛利协作机器人收入占比提升(从0.1%升至6.3%)拉动毛利率增长,但核心业务盈利能力未见实质改善。
而研发投入不足则可能影响长期竞争力。截止目前,公司已有的核心专利多集中于2012年前后,前沿技术如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专利也仅有2项。
在业务结构单一、海外扩张受阻、盈利质量依赖外部补助等多重因素叠加之下,卡诺普机器人的增长逻辑正在显露出明显的脆弱性。
而业务端呈现出的结构性隐患也已经开始向财务层面传导。由此,卡诺普机器人面临的问题已不再局限于产品结构,而是全面进入到财务压力集中出现的阶段。
财务压力全面上升,流动性与供应链压力集中出现
如果说上半部分是战略层面的隐忧,那么卡诺普机器人的财务与运营数据则呈现出更直接的风险。
招股书显示,卡诺普机器人资产负债率从2024年底38%升至2025年6月底49%,半年升幅28.9%,负债总额从1.88亿元增至3.05亿元,增幅62.7%。
对应短期偿债压力也较为突出,贸易应付款项及应付票据从2024年底1.11亿元激增至2.23亿元,半年翻倍增长100.7%,这显示公司可能通过延长付款周期占用供应链资金。
而现金流方面,2023-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为负,分别净流出3088万元、1776万元,2025年上半年虽转正至888万元,但现金储备较2024年底减少11.5%。
现金储备仅能覆盖约50%的短期负债。这表明企业现金流管理处于高压状态,一旦市场需求下滑或应收账款回收不及预期,流动性风险将迅速放大,预计此次上市融资或主要用于缓解偿债压力。
此外,卡诺普机器人还存在客户与供应商双重集中的现象。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19.3%,最大客户贡献4.7%收入。
供应商方面,2024年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40.7%,最大供应商(RV减速器)占比18.2%,核心部件如伺服电机、DSP芯片依赖单一外部供应商,其中DSP芯片采购自美国德州仪器,若外部环境收紧,供应链将面临断供风险。
这种结构使企业议价能力弱,核心客户需求变化可能导致全年业绩剧烈波动,供应链多元化和规模化扩张能力受限。
整体来看,卡诺普机器人上市或有补充研发投入资金缺口、缓解短期负债压力、强化海外与产品矩阵扩张资金等目的。但依靠融资缓冲风险不能解决结构性短板,若产品结构不多元、研发投入持续收缩,上市资金便只能起到稳住基本盘的作用。
结语
卡诺普机器人作为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代表性企业,在焊接领域积累扎实,增长速度可观。但招股书所呈现的,是其站在临界点的直观反映。
因此,对卡诺普机器人而言,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拼长期能力的起点。资本能买来时间,但买不来破局的能力。在中国机器人产业加速进化的背景下,卡诺普机器人能否跨过临界点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