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港股 - 新股资讯 - 正文

新股解读|海伟电子:产品价格承压,电容器薄膜制造“二哥”赴港募资欲扩产

来源:智通财经 2025-11-11 10:08:4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新股解读|海伟电子:产品价格承压,电容器薄膜制造“二哥”赴港募资欲扩产)

中国第二大电容器薄膜制造商,行将登陆港股市场。

据港交所11月3日披露,河北海伟电子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伟电子”)通过主板上市聆讯,中金公司担任独家保荐人。

招股书显示,海伟电子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电容器薄膜制造商,主要生产电容器基膜以及金属化膜,上述产品是薄膜电容器的关键组成部分。而薄膜电容器凭借出色的耐电压性、高频稳定性以及长使用寿命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力系统、工业设备及家用电气等多个领域。

发展至今,海伟电子已成为中国领先的电容器薄膜制造商。据灼识咨询资料,于2024年,按电容器基膜销量计,海伟电子在中国电容器薄膜市场的市场排名第二,份额为14.2%。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海伟电子拟将募集资金用于扩大产能、提升研发能力、推进销售及营销活动,以及补充营运资金等核心用途。

在电容器基膜市场景气度不断提升的当下,海伟电子能否凭借行业领先地位及在资本市场助力,实现业务新的跃升,并得到二级市场投资者广泛认可?

技术壁垒与客户资源协同强化竞争力

据智通财经APP观察,海伟电子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源于其对高景气赛道的卡位。

据灼识咨询资料,中国电容器基膜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4.62万吨增至2024年的11.34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19.7%;预计到2029年达到22.41万吨,2025-2029年复合增速14.1%。新能源汽车是最核心的增长引擎,随着车载电源功率提升和充电桩建设加速,单车薄膜电容器用量较传统燃油车提升数倍,直接带动上游膜材需求扩容。

技术层面,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海伟电子是唯一拥有电容器基膜生产线自主设计及开发能力的企业,现有五条生产线均为自主设计组装。公司自主设计生产线交付期仅约8个月,显著低于行业进口产线3-5年的平均周期;单条产线投资成本约1.2亿元,远低于国内行业平均水平。依托这一优势,公司可灵活调整生产线参数,提供厚度覆盖2.7微米至13.8微米的多规格产品,满足不同终端应用场景需求。

客户资源方面,公司与头部产业资本形成深度绑定。2023年,海伟电子获得比亚迪、阳光电源等新能源巨头战略投资。比亚迪既成为公司股东,也自同年起居第一大客户地位。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5个月,来自比亚迪的收入占比分别达12.2%、12.6%和12%,这种“股东+客户”的双重绑定模式,能为海伟电子提供收入稳定性,也能让公司提前洞察下游产品迭代需求,开发高规格基膜产品。此外,公司客户还包括法拉电子等行业知名企业,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稳定在35%左右。

产品布局上,公司通过收购完成了“电容器基膜+金属化膜”的全链条覆盖。2022年12月收购宁国海伟51%股权后,金属化膜业务2023年贡献收入约0.71亿元,2024年增至0.85亿元,同期销量从1150吨提升至1327吨。

电容器基膜价格承压,现金流吃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坐拥赛道红利与多重优势,海伟电子的经营仍面临盈利稳定性欠佳、依赖少数供应商、核心产品产能饱和等多重挑战。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海伟电子的收入由3.27亿元增长至4.21亿元。然而,在行业竞争加剧与下游部分客户拥有较强议价能力的情形下,海伟电子核心产品面临较大价格压力。其中,电容器基膜均价从2022年的3.49万元/吨降至2024年的2.89万元/吨。

产品价格下滑直接传导至盈利端,2023年公司净利润同比减少31.5%至6982.6万元,虽2024年同比回升23.8%至8641.8万元,但仍未恢复至2022年水平。2025年前5个月,公司实现净利润3135.9万元,同比下降4.6%。

盈利波动进一步引发现金流压力。2022-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净流入2.32亿元、净流出0.89亿元、净流入0.17亿元。同期,贸易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则分别为2.59亿元、2.79亿元、3.37亿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105.9天、136.7天、123天。

据灼识咨询的资料,其他电容器薄膜制造商的贸易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平均为约90天。反映出海伟电子在产业链中话语权待进一步加强,提升资金回笼能力,避免引发流动性危机。

供应链层面,进口原材料与集中供应商构成“卡脖子”风险。海伟电子生产电容器基膜的关键原材料为电工级聚丙烯,该材料技术壁垒高,全球供应量有限且主要由海外企业掌控,导致原材料成本长期占销售成本的80%以上,2022-2024年分别达82.5%、84.5%和83.4%。

同时,公司供应商集中度较高,2022-2024年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占比分别为90.4%、78.6%和89.9%,对最大供应商的采购占比长期超45%。这种依赖一定程度影响公司在原材料定价上的议价能力。2022年电工级聚丙烯均价同比上涨35.7%,一定程度导致电容器基膜毛利率从48.6%降至2023年的36.1%。此外,地缘政治、贸易政策变动等外部因素,亦可能影响供应渠道稳定,对生产经营构成不利影响。

产能方面,海伟电子面临一定产能压力,截至2025年前5个月,公司电容器基膜的产能利用率达到98.2%,金属化膜的产能利用率为83.1%。海伟电子在招股书中指出,提升公司的生产能力,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是公司的主要战略之一;业务增长取决于公司能否高效执行产能扩展计划。

上市募资成破局关键

面对上述经营挑战,此次赴港上市募资成为海伟电子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契机,其未来成长高度将取决于产能扩张、技术突破与供应链优化的实际成效。

其中,在产能扩张方面,根据招股书规划,公司拟将部分募集资金用于在南方建设新生产工厂,并新增四条电容器基膜生产线。若产能顺利释放,不仅能进一步巩固国内市场地位,还能贴近华东、华南地区核心客户,降低物流成本并提升交付效率。依托自主设计生产线的“快交付、低成本”优势,公司有望快速实现规模经济,缓解产品降价带来的盈利压力。

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方面,当前电容器薄膜行业呈现“超薄化、耐高温”的发展趋势,超薄电容膜等高端产品国产化产能不足。海伟电子计划将募资用于攻关厚度低于2.5微米的超薄电容器基膜制造技术,同时推进复合铜箔基膜等新型膜材研发,拓展锂电池领域应用场景。

供应链自主化是化解风险的核心举措。面对电工级聚丙烯进口依赖的现状,公司需借助募资加大与国内化工企业的合作力度,推进原材料国产化替代测试,逐步降低对进口材料的依赖度。同时需优化供应商结构,降低单一供应商依赖风险,增强原材料定价话语权,从而缓解成本波动对盈利的冲击。

展望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光伏装机量增长及储能行业发展,薄膜电容器需求将持续高增长,为海伟电子提供广阔市场空间。然而,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显,公司主要竞争对手也在加速布局高端膜材项目,这可能导致即便海伟电子成功扩产,若下游需求未能同步匹配,仍可能面临产能过剩风险,进而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总体而言,海伟电子尽管技术与客户资源构筑了基础竞争力,但行业竞争加剧与自身供应链、盈利结构问题,仍制约着优势向持续增长的转化。此次上市为海伟电子提供了突破瓶颈的资本支撑,若能顺利实现产能释放、技术升级与供应链转型,有望在行业整合中占得先机。投资者在关注新能源赛道红利的同时,需密切跟踪其原材料替代进展、应收账款回收情况及新产能释放节奏,理性评估其成长潜力与风险水平。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比亚迪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优秀,盈利能力一般,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