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港股 - 新股资讯 - 正文

新股前瞻|溶瘤病毒蓝海赛道持续升温,滨会生物能否“闯出一片天”?

来源:智通财经 2025-10-23 09:51:3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新股前瞻|溶瘤病毒蓝海赛道持续升温,滨会生物能否“闯出一片天”?)

近日,武汉滨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滨会生物)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华泰国际、招银国际和中银国际为联席保荐人。这一举措标志着公司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也为其全球化战略布局注入强劲动力。

作为一家专注于溶瘤病毒疗法的生物科技企业,滨会生物自2010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创新癌症免疫疗法的研发与商业化。滨会生物的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刘滨磊博士于肿瘤免疫学及溶瘤病毒学领域拥有逾30年专业知识,为首个获FDA批准的溶瘤病毒药物IMLYGIC(T-VEC)的原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并且在该药物的开发中发挥关键作用。

自成立以来,公司累计完成13轮融资,总金额超15亿元,投资方涵盖扬子江药业、九州通等产业资本,以及中金资本、祥峰投资等知名机构,2023年融资后公司估值达32.2亿元,反映出市场对其技术路径与商业前景的高度认可。

在溶瘤病毒疗法持续升温之际,滨会生物能否凭借颇具稀缺性的核心产品获得港股投资者青睐?

核心产品具备全球同类首创潜力

从财务数据来看,滨会生物目前仍处于战略投入期。于2023年度、2024年度、2024年及2025年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滨会生物实现收益分别为98.1万元、172.5万元、25万元、14万元(单位为人民币,下同);同期,年/期内亏损分别为约1.10亿元、1.13亿元、4374.8万元、4421.5万元。

与许多成长初期的生物科技企业一样,亏损主要源于高强度的研发投入。2023年研发费用达1.07亿元,占总支出92%;2024年研发占比仍超85%,资金主要用于核心产品BS001的全球III期临床试验及BS006的临床推进。

根据智通财经APP了解,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66亿元。尽管2024年净亏损达1.13亿元,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已从2023年的-1.27亿元收窄至-7913万元,显示出公司在资金管理方面的持续优化。此次上市募资若能顺利完成,将有效支撑BS001的全球III期试验及后续管线开发,为公司迈向商业化提供关键助力。

截至目前,滨会生物已建立丰富且多元化的管线,涵盖包括溶瘤病毒、核酸疗法及蛋白生物制剂三大策略系列,包含五项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产品,其中多项产品具有全球同类首创的潜力。

其中,核心产品BS001(OH2注射液)尤为引人瞩目。作为全球首个达到临床阶段并进入III期关键试验的以HSV-2为病毒骨架的溶瘤病毒候选药物,BS001具备成为全球同类首创新药的潜力。其通过选择性在肿瘤细胞内复制,直接引发溶瘤效应,并分泌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M-CSF),激活全身免疫反应。

在早期临床试验中,BS001已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与初步疗效: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客观缓解率达34.48%,而对PD-1疗法产生耐药性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更高达42.1%。已完成的Ia/Ib期试验显示中位总生存期延长至31.06个月;然而,随着治疗持续进行中,最终总生存期尚未达到,并预期将继续延长。

根据智通财经APP了解,目前BS001已获得中国药品审评中心突破性疗法认定,并获FDA授予孤儿药资格与快速通道资格,彰显其全球竞争力。公司目前正在研究BS001作为单药疗法及以主要药物作为联合疗法(尤其是与PD-1抑制剂联合用药),用于治疗多种实体瘤适应症,其中包括黑色素瘤、结直肠癌、胶质母细胞瘤、软组织肉瘤及胆道癌等。

另一款关键产品BS006则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双抗溶瘤病毒,其以重组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为载体,通过先进的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可高效表达PD-L1/CD3 双特异性T细胞连接器分子(TCE),以突破性设计构筑三重协同抗肿瘤机制。

目前,BS006已在美国进入I期临床试验,成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开发阶段的TCE表达的HSV溶瘤病毒,并于2025年8月获中国国家药监局IND批准。

此外,滨会生物的产品组合亦包括以BR003及BS051为代表的核酸系列,以及以BR016为代表的蛋白生物制剂系列。其中,关键产品BR003是一种LNP包封的IL-2类似物疗法,具有分子选择性、系统给药及广泛的抗肿瘤功效,且安全性良好。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滨会生物拥有行业独有的垂直整合CMC及商业规模生产能力,使公司成为中国少数实现溶瘤病毒从研发到生产全闭环管理的公司。同时,滨会生物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就溶瘤病毒药物持有药品生产许可证A证的公司,这为其后续规模化生产与商业化落地提供了坚实保障。

溶瘤病毒赛道持续升温

溶瘤病毒疗法是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方式,通过天然或基因改造的病毒选择性地感染并杀死癌细胞,同时激活免疫系统清除肿瘤,展现出独特的治疗潜力。尤其在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用时,显示出显著的协同效果。

回顾行业发展历程,2015年安进公司的T-VEC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黑色素瘤治疗,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溶瘤病毒疗法,随后这一赛道吸引了百时美施贵宝(BMS)、默沙东、强生等全球顶尖药企纷纷进行收购等战略布局。

然而,由于面临病毒在体内的有效递送、生物标志物的缺乏、疗效归因的复杂性以及严格的审评标准等诸多挑战,至今溶瘤病毒疗法赛道成功者寥寥:自T-VEC获批以来,FDA尚未有新的溶瘤病毒疗法获批上市,且T-VEC本身的商业化表现也未达预期,全球年销售额已回落至2000-3000万美元区间。

颇多波折的发展路径,也表明溶瘤病毒疗法市场仍属一片发展空间广阔的蓝海。2024年初,CG Oncology凭借其进入临床3期的膀胱癌溶瘤病毒疗法登陆纳斯达克,上市首日股价飙升100%,市值一度突破22亿美元,重新点燃了市场热情。

2025年以来,溶瘤赛道更是捷报频传:浙江大学梁廷波教授团队成功开发出全球首个第三代溶瘤病毒VG161,在复发难治性肝癌治疗中取得突破性成果;近期向港股递交招股书的亦诺微医药同样专注于溶瘤病毒疗法,上市前亦吸引了高瓴、华盖资本等诸多知名投资机构青睐,共同推动溶瘤病毒赛道热度持续攀升。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国内创新药企正日益成为溶瘤病毒领域的强力竞争者。根据ClinicalTrials网站数据,全球目前开展的200多项溶瘤病毒相关临床试验中,有半数来自中国,且多项研究已推进至临床中后期阶段,包括亦诺微的MVR-T3011、复诺健的VG161、映辉医药的YH01、天达基因的ADV-TK以及奥源和力的OrienX010等。

(图:全球超过200项溶瘤病毒相关临床试验,图源ClinicalTrials官网)

在这一蓬勃发展的赛道中,滨会生物凭借其HSV-2载体平台的全球领先性构筑了独特竞争优势,公司不仅拥有丰富且具有全球潜力的产品管线,更建立了稀缺的垂直整合产业能力,为后续商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随着溶瘤病毒技术不断成熟、公司研发进展快速推进,滨会生物将有望凭借其技术领先性和全产业链布局,在这一蓝海市场中率先抢占市场份额,迎来业绩与估值双双向上共振。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九州通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良好,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