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双十一”国补拼手速 平台商家挖掘消费新潜力)
“双十一”购物节热度不断升温,但部分地区消费者反映国补申领难度加大,必须“拼手速”。目前,湖南、安徽、广东、重庆、上海等多地均设置了国补申领门槛,采取“抢券”“摇号”等各类模式。多数地区表示调整国补申领规则是为了推动补贴资金精准发放,也有部分地区坦言国补剩余资金不足。
证券时报记者从多家平台企业和商家了解到,商家已普遍感受到国补政策力度退坡带来的经营波动。一家智能门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全行业正面临国补退坡带来的经营压力。不过,各大平台与商家仍对今年“双十一”乃至年末商品零售前景抱有信心。
目前,平台与商家均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以旧换新政策效能。部分家电企业已主动推出企业补贴,配合电商平台形成“政企商三重补贴”。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向记者指出,未来以旧换新政策应进入常态化轨道,即政府提供政策性引导,主要通过市场化以旧换新更多发挥政策作用。
地方国补申领难度加大
“本来算好换新预算,购物车里堆满家电,结果抢不到补贴名额,现在算下来需要多花几千块。”来自重庆的消费者吴先生告诉记者,其已多次尝试领取重庆国补资格失败。
吴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不仅重庆市国补开启“抢券”模式,湖南、广东、安徽、上海等多地的国补资格领取均有限制。上海市目前正采用“公证摇号”方式确定获得补贴资格券的中签者。湖南省和广东省江门市则采用“集中发券、限量发放”模式,将发放时间集中在特定日期而非每日投放。
从各地表态看,多地国补规则调整的初衷在于优化补贴政策。洪涛对记者表示,上海等地通过“公证摇号”替代“先到先得”的补贴模式,旨在减少无效申领并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部分地区通过缩减补贴品类并设置申报上限等举措,精准保障刚需消费。
也有部分地区因国补可用资金不足而提高国补申领门槛。近日,面对部分网友关于重庆实施国补抢券模式的疑问,重庆市商务委在重庆市网络问政平台回复,因上半年参与手机等数码产品国补的市民较多,目前剩余资金不足以全年敞开资格使用。重庆市商务委还在近期回复中指出,重庆2025年家电补贴资金已使用完毕。
多方合力提振四季度商品消费
面对国补规则调整可能造成的市场变局,多家电商平台以及商家早已有所研判。“长期来看,政策调整反而加速行业出清,有利于头部品牌巩固优势。”前述智能门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对今年“双十一”业绩整体持审慎乐观态度,预期增长动力将主要来自产品结构优化,与企业自身全渠道能力的提升。
海尔等部分头部家电企业主动推出企业补贴,为部分家电提供“最高20%”补贴优惠,配合电商平台形成“政企商”三重补贴。“释放国补政策效能需政府、企业、平台三方联动。”洪涛指出,电商可主动对接地方政府消费券发放,与企业促销叠加优惠,形成“政策+商业”组合拳,同时加强与厂商合作推出差异化补贴方案,加速存量市场迭代。
近期,最后一批6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已于国庆假期前夕下达,将为四季度部分地区以旧换新补贴提供资金支持。尽管部分市场机构指出,以旧换新政策效能正在边际递减,但浙商证券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廖博向记者指出,资金下达将推动部分地区以旧换新补贴重启。此外,近期落地实施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也将降低消费者购置成本,支持汽车消费等大宗支出,有效提升消费能力。
从短期刺激
转向长期培育消费潜力
长期来看,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终将退坡。“我们认为政策变化将推动行业从补贴驱动转向价值驱动。”前述智能门锁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
对于平台与商家而言,建立“政策脱敏”的增长模式才是长远之计。洪涛指出,当前首要任务是精准定位政策红利期后的消费趋势。2025年国补聚焦绿色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数字化教育医疗设备等领域,政策导向已催生明确消费热点,电商可依托供应链优势提前储备货源。
消费市场的持续复苏,更需要健全的政策体系提供长效支撑。今年以来,财政资金更多投向民生领域,667亿元就业补助、700元人均医保补助等举措陆续落地,从根本上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居民部门的消费需求仍处于修复的关键节点。”廖博指出,应灵活使用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促进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居民高品质、多样化消费需求。
洪涛强调,宏观政策应从短期刺激转向长期培育消费潜力,加大民生领域投入是激活消费潜力的基础工程。居民对社保、医疗、教育领域的不确定性预期,是抑制消费意愿的重要因素。唯有完善公共服务才能降低预防性储蓄、释放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