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股前瞻 | 从司法重整到“AI+Mobility”重生,千里科技赴港IPO能否撬动AI雄心?)
在人工智能浪潮与新能源汽车革命深度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一家脱胎于传统制造业,又引入AI基因与产业生态资源的A股上市公司——千里科技,正以新面貌迈向国际资本市场。
近日,千里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旨在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加快海外业务发展。此次赴港上市,被视为其AI雄心“补足弹药”的关键一步。募集资金计划用于践行AI化战略、提升研发能力、战略性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加强境内外销售与服务网络建设以及补充营运资金等。
面对行业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研发投入,千里科技能否顺利借助H股上市,将AI技术转化为可观的商业收入,在“AI+车”的赛道上成功突围?
“AI+车”双轮驱动:千里科技的破与立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到,千里科技的转型故事始于2020年,彼时,公司因经营困境启动司法重整,在满江红基金和重庆两江产投的支持下,成功完成重组,由此完成了从力帆科技到千里科技的战略转型。
自2024年印奇投资并担任董事长以来,公司明确了以“AI+Mobility”(“AI+车”)为核心的战略方向,致力于成为颠覆性创新技术的引领者,为全球战略性客户提供“AI+Mobility”的闭环解决方案。而这一战略转型,将公司的业务格局调整为“终端业务”和“科技业务”双轮驱动。
据最新的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实现收入人民币41.49亿元,同比增长40.4%。海外业务是另一亮点,截至2024年,海外业务收入达人民币28.39亿元,占公司整体营收比例超过40%。
如今,千里科技转型以来在技术层面已形成了独特的市场领先AI原生能力,构成了其竞争护城河。在智能驾驶领域,公司开发了独有的RLM(强化学习-多模态)模型。据灼识咨询的资料,千里科技是首家在智能驾驶场景中实现端到端RLM模型大规模部署的公司。
目前,公司已发布“千里智驾1.0”解决方案,提供L2级智能驾驶能力,并计划在2025年内发布L3级别智驾方案“千里智驾2.0”,以及在2026年下半年推出面向Robotaxi场景的L4级智驾方案“千里智驾3.0”。
在智能座舱方面,千里科技基于专有的多模态交互模型和AI原生Agent OS,打造了业界首个AGI L3智能体级别的智能座舱系统。这种Agent OS(智能体操作系统)是专为智能体设计,支持车端智能体开发和部署,相较于行业主流在Android等系统上扩展云端AI能力的方案,具有更高的集成度和智能化水平。
此外,作为未来增长的推动力,公司正加速Robotaxi全链路产业布局,目标是在未来18个月内完成部署。公司计划携手吉利合作研发Robotaxi专用车型,并在全球10座城市实现规模化的运营服务,单一城市部署超过1000辆Robotaxi。
千里科技的战略优势还得益于其稳固的产业联盟。一方面,与吉利集团保持着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吉利集团在往绩记录期间一直是公司的最大供应商和最大客户,这种深度合作不仅确保了稳定的供销链,也使公司能够获得大量真实世界数据,持续改进其AI模型。
另一方面,梅赛德斯-奔驰的战略入股,将使千里科技与其在智驾和智舱方面形成紧密的战略合作,并为其即将在中国推出的新车型提供技术支持,有望极大地提升千里科技在全球市场的品牌形象和业务拓展潜力。
研发高投入与商业化挑战:AI转型的甜与苦
尽管战略重心转向AI,但终端业务(汽车、摩托车和通用机械)依然是公司主要的收入和现金流基础。智通财经APP了解到,2025年上半年,汽车业务和摩托车业务的收入贡献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超过总收入的85%以上:汽车业务收入增至人民币25.99亿元,摩托车业务收入增至人民币12.77亿元。
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公司整体毛利率依然承压,2025年上半年为5.5%。尤其是汽车业务,毛利持续为负,2025年上半年为负人民币2360万元,毛利率为-0.9%,表明公司虽汽车销量和收入有所增长,但盈利能力尚未完全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为兑现其AI战略,千里科技的研发投入正在迅速攀升。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的研发费用达到人民币2.88亿元,相比2024年同期大幅增长59.7%,表明公司正将大量资源投入到AI技术栈的构建上,以确保在快速迭代的智驾和智舱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此次赴港IPO募集的资金,正是计划用于践行AI化战略、提升研发能力和加强产业链整合。
未来,高昂的研发支出预计仍将持续,以支持L3、L4级智能驾驶方案的迭代升级。由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公司最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在于AI业务的商业化步伐。
招股书明确指出,在往绩记录期间,公司尚未自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Robotaxi等技术解决方案产生收入。若“AI+Mobility”解决方案的增长速度低于预期或市场接受度不足,可能对公司的前景及运营造成重大损害。
在这一过程中,智能驾驶技术本身的复杂性、漫长的执行和验证周期,以及潜在的合约取消、延误或供应链短缺,都可能阻碍其商业化进程。
此外,公司还面临供应商依赖性风险(可能影响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和成本),以及无法及时推出新产品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变革的风险。同时,地缘政治变动、国际贸易政策、出口管制以及经济或贸易制裁的变动,也可能影响其国际化扩张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