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宣布筹资3亿还债后,百果园股价涨超20%)
9月22日,“中国水果连锁零售第一股”百果园集团股价(02411.HK)开盘后一路走高,全天基本维持20%以上涨幅,最终报收1.75港元,上涨20.69%。
至于此次股价异动的原因,市场直接指向了昨晚披露的配售股份公告。
9月21日晚百果园公告称,已与配售代理订立配售协议,通过一般授权以“配售新H股”方式融资,发行2.8亿股,配售价为每股1.17港元。
左宇摄
筹资3亿还债
与百果园9月19日收盘价1.45港元相比,1.17港元的配售价折让约19.31%,预计所得款项总额约为3.27亿港元,净额约为3.25亿港元。
此次配售股份占公告日期H股总数的约19.2%,占股份总数的约18.2%;假设配售完成后,配售股份将占经扩大H股总数的约16.1%及股份总数的约15.4%。
百果园认为,配售事项将有利于增强公司的流动性和财务状况,扩大股东基础,优化资本结构。此外,配售事项将有助提升其在新鲜水果市场及零售行业的竞争力及影响力,为公司实现成为全球领先的果业生态科技型公司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但从实际资金用途看,此次募资的核心方向是“偿债”。
按照规划,所得款项净额中,约61.5%(2亿港元)将用于支付一般业务过程中的贸易应付款项,约30.8%(1亿港元)将用于偿还银行贷款,约7.7%(0.25亿港元)将用作一般营运资金及行政开支。百果园透露,上述配售所得款项净额预计将于2026年6月30日前悉数动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其上市后首次通过配售新H股的方式进行募资。
据了解,百果园于2023年1月16日上市,当时全球发售筹得的所得款项净额约为4.74亿港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仅剩余约0.19亿港元未动用,仅2025年上半年就消耗约2.37亿港元(占初始募资的一半)。
在上市筹得资金即将耗尽之际,百果园又开始了新一轮筹资“补血”。
半年亏损3.4亿元
这背后,与百果园业绩承压息息相关。
上市首年(2023年),公司营收达到113.91亿元高点后,2024年营收便降至102.73亿元,同比下滑9.81%,且首次出现亏损,归母净利润-3.86亿元。
2025年业绩进一步恶化,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21.78%至43.76亿元,归母净利润下降486.5%至-3.42亿元,相当于半年几乎亏掉了去年一年的钱。
作为以线下门店销售为主战场的水果零售商,百果园门店网络正持续收缩。
2023年末,其门店总数为6093家;受消费低迷影响,2024年底门店数量降至5127家,净减少966家,闭店率接近16%;2025年上半年,门店规模进一步缩减至4386家,半年净减少741家,较去年同期更是减少1639家,闭店率攀升至27%。不过百果园在半年报中强调,已在上半年完成了门店网络优化。即后续不会再进行大规模关店。
孙婉秋摄
门店规模收缩直接拖累了核心收入。2025年上半年,公司零售门店产品销售收入为30.92亿元,同比下降23.34%。
更严峻的是,整体营收下滑速度(21.2%)远超销售成本下降速度(16.4%),导致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11.1%降至4.9%。同时,公司管理费用因股份奖励计划,同比增长28.2%至2.16亿元,销售费用仅下降13.3%至2.57亿元,成本费用端的压力之下,最终导致其上半年3.42亿元的亏损额。
持续亏损还引发了债务压力的攀升。由于净亏损总权益缩水,百果园的资本负债比率(年末借款总额/总权益*100%)从去年底的89.3%,攀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03.5%。
截至今年6月末,公司拥有非即期银行借款2.67亿元、短期银行借款22.83亿元,而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8.17亿元、限制性银行存款3.61亿元、短期银行存款0.74亿元,三项合计22.52亿元,仍无法覆盖22.83亿元的银行短期借款。
即便此次配股募资3.25亿港元全部到账,短期偿债压力得到部分缓解,但长期百果园的资金缺口仍需依赖经营改善填补。
从现金流数据来看,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1.2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78亿元已经腰斩;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从上年同期的10.03亿元降至1.91亿元;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从9.06亿元降至0.0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