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港股 - 公司报道 - 正文

【世相百态】 数字标签背后的“信任经济学”

来源:证券时报 媒体 2025-09-09 02:13:4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世相百态】 数字标签背后的“信任经济学”)

王志高

自今年9月8日起,我国预包装食品正式迈入“数字标签”时代——消费者只需扫描包装上的专属二维码,就能用手机放大字体、听取语音讲解,甚至查看配料产地、工艺细节、全链溯源等信息。这个看似微小的改变,实则是一场关于“信息透明”的民生突围。

长期以来,“看不清标签”是消费者心里的一根刺。传统标签受限于物理空间,像被压缩的“信息胶囊”——想说的太多,能装的太少;想让消费者看清的,偏偏藏在角落。这种“信息不对等”,不仅降低了消费体验,更让信任成了奢侈品:当“配料表看不懂”“生产日期找不着”成为普遍困扰,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只能停在包装上的“漂亮口号”,对企业的信任也只能维系在“运气”上。

数字标签的出现,本质上是给信息“松绑”。它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让标签从“平面说明书”变成“立体信息站”:扫码就能放大字体,语音播报让视力不佳者也能轻松获取信息,视频讲解能把“食品添加剂”讲成“安全守护者”,更能把原料产自哪片茶园、工艺经过多少道质检、冷链运输的实时温度这些“藏在背后”的故事摊开来说。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把“知情权”真正交到消费者手里——当“能不能看清”变成“想不想深挖”,消费就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选择”。

更值得思考的是,数字标签背后的“信任经济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实”比“华丽”更珍贵。蒙牛、鲁花等千余款产品率先应用数字标签,本质上是用“透明”为企业信誉背书:愿意把更多细节摊开,本身就是对产品质量的底气。而消费者通过数字标签了解“牛奶来自哪座牧场”“油料作物种植时是否用了有机肥”,这些信息不仅能满足好奇心,更会转化为对品牌的长期信任。当“扫个码就知道真相”成为消费习惯,市场自会淘汰那些靠“模糊表述”蒙混过关的劣质产品,倒逼整个行业向“真材实料”转型。

当然,数字标签要真正发挥价值,还需走好“最后一公里”。对企业而言,不能把数字标签做成“信息垃圾桶”——既要展示必要的安全信息,更要挖掘有温度的内容。比如老字号的手工工艺、助农原料的产地故事、减糖配方的研发初心,这些“软信息”比“符合国家标准”更能打动人。对监管部门来说,要守住“数字底线”:既要规范二维码的准确性,防止虚假宣传,也要推动统一标准的建立,避免不同企业标签“各说各话”。数字技术的温度,不在于代码的复杂,而在于能否让普通人在扫码时感受到“被尊重”。

从“实体标签”到“数字标签”,变化的不仅是信息的呈现方式,更是民生服务的底层逻辑——真正的“便民”,不是提供更高级的技术,而是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清晰”交给群众;真正的“发展”,不是让企业藏着掖着,而是用透明换信任,用信任促共赢。

下次逛超市,不妨多扫一个码。你看到的可能不只是配料表,更是一个更真实、更温暖的消费世界。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