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港股 - 公司报道 - 正文

核心管线取得突破性进展,早期研发后劲十足,财务结构明显优化,中国抗体处在投资价值爆发的前夜

来源:港股研究社 2025-09-01 09:25:4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核心管线取得突破性进展,早期研发后劲十足,财务结构明显优化,中国抗体处在投资价值爆发的前夜)

2025年8月29日,港股上市公司中国抗体(03681.HK)发布了中期业绩。市场对这份中期业绩期待已久,关注点不仅在财务上,同时也更关注公司的药物管线研发的最新进展,以及这些药物管线的潜在商业化前景。

中国抗体作为一家专注于免疫性疾病创新疗法研发的生物制药公司,以"同类首创"(first-in-class)和"同类最佳"(best-in-class)为研发目标,聚焦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药物开发。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其药物管线上取得了显著进展,最重要的就是SM03和SM17两款核心产品的临床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得益于公司所构建的五大研发平台的强大赋能,公司的早期研发和后续在研管线后劲十足,为后续不断将创新药物从靶点发现,到推进至临床获得数据成果,从而提升公司管线厚度,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凭借今年两次成功的新股配售,公司目前现金充足,财务结构明显优化。对于中国抗体而言,2025年上半年取得的成功为今后长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两款核心药物取得突破性进展

(1)SM03

SM03,即舒西利单抗(Suciraslimab)是公司的旗舰产品,也是全球首创的抗CD22单克隆抗体。CD22是一种主要在B细胞上表达的唾液酸结合跨膜蛋白,在B细胞受体信号传导中起调节作用,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潜力靶点。

公司在近期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前研究中,发现舒西利单抗显示出突破性的器官保护作用,特别是在狼疮性肾炎的模型中,能显著降低蛋白尿水平并减轻肾脏病理损伤。

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全球患者超过500万,中国患者规模约100万,其中约50%可能进展为狼疮性肾炎(LN),后者是导致患者终末期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现有治疗方案存在局限性,舒西利单抗有望填补SLE治疗在长期用药安全风险和器官保护方面的未满足需求。

基于与国家药监局的讨论和公司内部对现有数据的评估,公司认为SLE作为首发适应症更具优势,于今年上半年策略性地主动撤回舒西利单抗用于类风湿关节炎(RA)的生物制品上市许可申请(BLA),转而全力推进其用于SLE的治疗。

除了系统红斑狼疮(SLE)之外,舒西利单抗在阿尔茨海默病(AD)治疗方面也展现出良好的潜力。具体原理在于,SM03通过靶向CD22调节小胶质细胞功能,促进-淀粉样蛋白(A)清除并发挥抗炎作用。目前公司已启动舒西利单抗治疗SLE的Ⅱ期临床项目规划,并正在推进其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准备工作。

(2)SM17

SM17是全球首创靶向白细胞介素25(IL-25)受体的人源化IgG4单克隆抗体。IL-25是一种"警戒素"(alarmin),在特应性皮炎(AD)、哮喘等疾病的2型炎症反应中起关键作用。

今年4月7日,公司公布了SM17用于治疗中重度AD患者的Ib期概念验证研究的阳性顶线结果。该概念临床采用了随机、双盲、多中心入组的临床方案。揭盲后顶线数据显示,高剂量组91.7%的患者实现瘙痒缓解(NRS-4),75%达到皮损恢复EASI 75指标,41.7%达到皮损完全恢复指标(IGA 0/1),同时展现出了优异的安全性。该结果和目前已上市药物和在研药物相比,体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化优势。

全球AD患者超过2.3亿,单是中国患者已超过7000万,其中约28%为中重度患者。现有治疗方案难以兼顾快速止痒、皮损恢复与安全性,SM17的三重优势(快速起效止痒、强效皮损恢复、高安全性)有望使其成为AD领域的潜在首创和最佳疗法。

IL-25是特应性皮炎病理的核心。它是驱动和加剧炎症反应,特别是Ⅱ型免疫反应的一个关键“警报”因子。它在AD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启动器”和“放大器”的角色。而SM17除了可通过抑制Ⅱ型炎症通路的激活,进而减少Ⅱ型细胞因子的产生与分泌;同时能通过一条特异于IL25/IL25受体轴的新型局部通路起效。SM17会直接靶向并抑制角质形成细胞上异常高表达的IL25受体,从而快速、高效地缓解瘙痒(痒感)与皮肤炎症。

目前,关于SM17剂型转换的临床桥接研究已启动,并预计于2026年第一季度完成。同时,公司也在进一步准备下一阶段的临床开发方案。

2 在研药物管线后劲充足

(1)抗-CGC抗体

抗-CGC抗体是公司内部开发的全球首创新人源化抗c(共同链)抗体。c是多种白细胞介素(如IL-2、IL-4、IL-7、IL-9、IL-15和IL-21)受体的共同亚基,在免疫细胞发育、活化和存活中起关键作用。

该抗体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扩增、自身反应性及组织浸润,有望用于治疗斑秃、白癜风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公司计划在2026年前提交其治疗斑秃的IND申请,目前正在进行化学、制造和控制(CMC)优化及毒理学研究。

(2)双特异性抗体候选药物(bsAb)

此双特异性抗体候选药物靶向RANKL(核因子B受体激活剂配体)和骨硬化蛋白,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等骨相关适应症。该药物具有差异化的作用机制,内部体外及体内研究显示,其相较于市售抗体(如地诺单抗和罗莫珠单抗)展现出更佳的疗效。公司计划在2026年前提交IND申请,目前正在进行CMC优化并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测试其毒性。

此外,其它在研药物还包括SM06,即第二代抗CD22抗体,是舒西利单抗的人源化变体,具有相似的作用机制但可能更强的疗效和更长的半衰期。而SN1011是第三代可逆共价BTK抑制剂,用于治疗SLE、天疱疮、多发性硬化症(MS)及视神经嵴髓炎谱系疾病(NMOSD)。

当前,生物技术领域与生物医药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继传统经验积累(实验医学)和分子生物学在医药领域的突破(分子医学)之后,生物医药行业正在经历第三次革命,“生物科技3.0时代”即将开启。未来,生物医学的核心特征体现为创新主导,多学科交叉融合,全链条的智能化与精准化。

这样的时代背景为中国抗体的战略性成长提供了绝佳的机遇。自成立以来,中国抗体一直坚持差异化创新的理念,以“同类首创”与“同类最佳”为研发核心目标,深耕免疫类疾病的创新疗法。

3 五大平台构建强大的科研引擎

中国抗体能够持续输出创新候选药物,离不开其系统化的研发平台建设。公司建立了五大内部战略平台:B细胞治疗平台、警戒素途径治疗平台、选择性T细胞治疗平台、神经系统疾病平台和抗体框架重塑人源化平台。这些平台不仅为现有产品提供技术支持,更为未来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具体来看,例如B细胞治疗平台是公司最早建立的核心平台,专注于靶向B细胞抗原的治疗药物开发。CD22(舒西利单抗和SM06)、CD20(SM09)和BTK(SN1011)等靶点均源自该平台。而警戒素途径治疗平台则针对涉及呼吸道和皮肤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IL-25受体(SM17)。选择性T细胞治疗平台专注于T细胞相关受体的抗体开发,如抗c抗体。神经系统疾病平台探索神经免疫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而抗体框架重塑人源化平台则采用创新方法进行抗体人源化。

这种平台化科研策略的搭建,源自公司管理层对免疫类疾病原理的深刻认知。例如B细胞、警戒素、T细胞等结构,就是免疫类疾病病理的核心。抓住了这些核心结构,针对其特征进行研究,可以做到提纲挈领,攻克了一种疾病,就可以触类旁通,与其原理相同或类似的疾病就都可以“搞定”。这不仅提高了研发效率,更形成了独特的技术壁垒。

基于强大的科研实力,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在中美等地拥有多项授权专利,覆盖主要候选药物,并有多项PCT申请和待审批专利。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和国际合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4 成功配股融资,财务结构持续优化

在财务方面,中国抗体展现出审慎而灵活的资金管理策略,于今年上半年财务结构不断优化,为进一步发展积累力量。

首先,公司于2025年上半年亏损大幅收窄,经营效率显著提升。2025年上半年亏损人民币49.8百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90.6百万元减少约45%。亏损大幅削减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首先,研发支出从去年同期的55.0百万元降至32.7百万元,主要因SM03(舒西利单抗)BLA申报及商业化准备阶段支出减少。其次,行政开支从34.2百万元降至23.7百万元,反映出公司在管理效率上的提升和人员成本优化。此外,外汇收益增加约7.4百万元,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损益表现。亏损大幅收窄显示公司在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后续商业化以及融资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于2025年5月完成股份认购,净筹资约 1.24亿港元。此后于2025年8月再次完成股份认购,净筹资约 3.7亿港元。公司上半年以来连续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积累了雄厚的现金储备,为核心管线的临床推进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在研发投入方面,2025年上半年研发成本约为人民币3270万元,虽较2024年同期有所下降,但这主要得益于SM03 BLA筹备工作的完成和研发团队的优化。公司目前拥有33名研发人员,其中超过75%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这种高素质的研发团队是创新的重要保障。

产能方面,公司的各大生产基地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海口生产基地已完成GMP核查,苏州生产基地建设已基本完成,预计2025年底通过竣工验收。同时,公司正在评估向轻资产模式过渡的可行性,可能将生产外包给CDMO,这种灵活的生产策略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5 总结

总结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抗体公司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

公司自身层面,旗舰药物的临床研究取得关键性突破性进展,在科研合作方面迈出重要步伐。而全球创新药交易市场来看,市场的交易热情开始复苏,由前三年的冰冻期快速解冻,公司的海外BD也即将迎来突破。资本市场方面,上半年港股医药板块表现活跃。不少公司股价都有明显的上涨。

综合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具有稀缺性的抗体类药物的研发机构中国抗体而言,目前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时间节点。临床试验突破,在研管线充足,财务状况改善,现金储备充裕,种种因素都在指向,未来中国抗体有望在享受业绩拐点叠加估值提升的双击行情。

$中国抗体-B(HK|03681)$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抗体-B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较差,盈利能力较差,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