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形机器人成为家庭助手还有多远)
证券时报记者郭博昊韩忠楠
近期,在各大展会与活动现场,频频亮相的人形机器人凭借充满科技感的精彩演绎收获大量关注。热闹之余,人们更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这些加速“进化”的人形机器人,何时能跳出展台、走进真实场景,真正干点“正经事”?
目前,对于人形机器人的落地路径,诸多企业已形成共识,即从工业场景率先切入,在解决实际生产需求中完成技术打磨与成本优化,再逐步向商业服务、家庭生活等领域延伸,最终实现“机器人成为家庭助手”的长期目标。
越疆科技首席科学家郎需林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指出,未来10年,每个家庭都会有一台机器人,就像每个家庭都拥有冰箱、洗衣机一样。
商业化路径渐清晰
北京冬奥会后,公众目光再次聚焦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人形机器人成为这场运动会的主角。与4个月前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相比,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快速进步。
“半程马拉松比赛中不少机器人走起路来磕磕绊绊,有的摔掉了脑袋靠工作人员拽着走,没想到短短几个月时间,人形机器人的进化速度这么快。”来自郑州的闻哲观看了近期举办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后感慨道,机器人的发展速度远超想象。
竞技比赛检验了机器人高速运动稳定性与复杂环境适应性,让技术团队在真实环境中完成技术验证,推动产品升级。赛场之外,随着机器人能力的持续提升,如何从“表演”过渡到“干活”是人形机器人企业需要攻克的难题。
赛迪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钟新龙向记者指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成败取决于能否精准选择并渗透到足以创造可量化投资回报的高价值应用场景中。“只有锚定刚需场景、解决实际痛点,才能跨越技术鸿沟,实现商业留存与持续迭代。正如人脸识别曾为人工智能落地打开突破口,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技术验证到价值闭环的关键阶段。”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技术官唐剑对记者说。
从工业向商用、家用过渡的战略路径,是诸多企业推动人形机器人商业落地的共同选择。目前,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应用已有不少案例。越疆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拿下包括马扎克、ASKA、Aurotek等国际工业与商业巨头的订单。
奇瑞孵化的墨甲机器人,已在印尼、阿联酋、南非、中国香港等地实现了商业化应用,这些人形机器人在奇瑞的全球销售网络中进行迎宾接待、车型讲解等,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门店的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
墨甲机器人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在实现4S场景的落地应用后,墨甲机器人将进一步走进超市、政务大厅等。
泛用性困局与成本难题
尽管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应用已在部分场景初现端倪,但大规模应用仍然存在诸多挑战。
泛用性不足致使人形机器人“钉”在单一场景。“开得了罐头,就削不了苹果。”唐剑指出,人形机器人的通用大模型尚未成熟,跨场景任务泛化能力薄弱,导致其在非结构化环境,如家庭、复杂工厂中难以灵活应对突发状况,人形机器人的“ChatGPT时刻”尚未到来。
唐剑指出,突破泛用性瓶颈的核心在于算法创新,通过重构适配物理世界的算法逻辑,提升机器人融入现实场景的能力。这一技术突破也将为行业带来新机遇,小团队若能研发出突破性算法也有望实现弯道超车,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迈上新台阶。
价格是决定人形机器人普及范围的另一关键变量,目前人形机器人的整机售价普遍高达三四十万元,还远远无法广泛走进家庭市场。
“没有量产,谈降本都是空谈。”多位行业人士在采访中强调,成本控制是人形机器人大规模落地的核心前提,但当前产业仍卡在量产规模不足与核心部件硬成本难压缩的双重难题中。
钟新龙分析,借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降本范式,人形机器人可通过模块化设计与供应链本地化的双重策略,在3—5年内实现降本。
宇树科技CEO王兴兴表示,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硬件设计越简单,越可以大大降低设计和制造的难度,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更棘手的是不可压缩的“硬成本”。钟新龙指出,用于机器人核心关节的高精度谐波减速器、实现机器人精准力控的六维力矩传感器和支撑机器人端侧运行复杂的AI大模型的英伟达Jetson高算力系统级芯片,是机器人三大“硬成本”。
“这些部件不是靠攒规模就能降本的,得通过上游基础技术突破实现价格下探。”某机器人企业研发负责人坦言。
可喜的是,目前市场上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已呈现出价格下探趋势:今年6月,优理奇发布售价8.8万元的“钢铁保姆”;7月,宇树科技便将产品价格下探至4万元以内,加速人形机器人的“价格带”向消费级市场靠近。
政策与资金需精准接力
“机器人表演能吸引观众,但很难创造营收。”行业共识显示:尽管具身智能的高价值场景已显现,如工业制造中的汽车装配、商业物流的仓库分拣、危险环境的巡检搜救,但多数企业对“用机器人替代人力”的投入回报仍然存疑,这使得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仍需要政策和资本的长期陪伴。
钟新龙认为,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已达空前力度,足以支撑领先企业完成从前沿研发到商业化场景验证的关键阶段,但要实现真正的规模化落地,仍需构建更具长期性和系统性的支持体系。
然而,从“商业验证”到“规模化落地”的跨越,资本密集程度堪比新能源汽车产业。
环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闫世晔认为,人形机器人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创始人自筹资金难以支撑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技术突破,而债权融资对于初创期、研发期等早期阶段的企业适配度较低,政府补贴虽能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受限于补贴金额和申请条件,无法作为企业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相比之下,股权融资能为人形机器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和全方位的资源支持,契合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阶段的资金需求,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钟新龙认为,未来需要引导更多具有长期主义视角的资本力量,如政府主导的产业基金、大型产业资本等进入,形成覆盖“研发—量产—应用”全生命周期的资本接力。
同时,政策支持也需要从普惠性的研发补贴,转向更具针对性的应用牵引,例如,通过在养老服务、特种工业等关键行业设立大规模的应用示范项目、提供设备采购补贴、主导建立行业技术标准与安全认证体系等方式,为规模化落地创造真实、可持续的市场需求,从而完成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