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CRO接棒创新药,港股牛市主升浪的“核弹级”洼地)
进入2025年下半年,港股市场上涨行情延续。恒生指数今年累涨近30%,市场驱动力正从流动性驱动的普涨,向基本面驱动的结构性分化演变。其中,创新药板块表现更为强势,恒生沪深港通生物科技50指数(HSSCB50)自年内低点累计涨幅已超40%,以其日渐清晰的商业化路径和持续的BD交易,成为本轮行情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主线之一。
一个同样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作为创新药研发“卖水人”的CRO板块,虽涨势凌厉(如药明生物(02269.HK)年内涨80%),但板块整体关注度和讨论热度仍不及创新药。这种强关联产业链的“关注温差”,恰是CRO“追落后”的黄金窗口。
六维度支撑CRO“追落后”逻辑
1、业绩拐点确认:订单转化加速兑现
龙头超预期验证复苏:近期药明康德(02359.HK/603259.SH)、康龙化成(03759.HK/300759.SZ)等板块龙头发布的业绩/业绩预告已成为明确信号(上半年前者营收增20.64%、后者营收预增13%~16%),随着板块2025年中期财报的陆续披露,订单向收入的稳健转化有望得到系统性的展现,成为进一步修正市场预期、触发板块整体估值修复的重要驱动。
订单滞后传导: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出海交易总金额超480亿美元,截至2025年7月21日港股市场药品及生物科技行业的配售再融资金额约达184.86亿港元,这些资金转化为CRO的财务数据预计将存在2~3个季度的滞后。
2、全球流动性改善:投融资复苏点燃需求
全球医药投融资自2024Q4触底回升,美联储降息预期增强,生物医药融资环境趋于宽松。随着鲍威尔职位变动的传闻发酵,市场对美联储再度启动降息周期的共识已愈发强烈,若美联储在年内或明年达成继续降息,则将助燃全球VC/PE资本对生物科技等高成长、长久期资产的投资热情,进而为CRO订单的持续增长提供最源头的保障。海外收入占比高的CXO企业如方达控股(01521.HK)近80%收入来自欧美)率先受益。
3、估值深度折价:补涨空间显著
从港股自身及全球其他主要市场来看,恒生指数的估值仍处在历史性的价值洼地。即便在经历大幅反弹后,其整体市盈率仍徘徊在11倍左右,显著低于过去十年约14倍的均值水平,更不用说纳指当前的43倍、道指的32倍、日经的20倍等等,安全垫和向上修复空间可观。[HK]CRO指数(887787.WI)PE约32倍,较港股创新药指数(931787.CSI)PE折价约22%,更是远未及年内PE高点水平约65倍。板块估值的深度折价提供了极高的安全边际,药明系、康龙化成等龙头的价值回归只是时间问题。
4、需求敞口叠加产业链优势,增量空间可观
全球医药产业格局正迎来重大变化,一方面,全球大型药企(MNC)正面临2025-2030年间史上最大规模的“专利悬崖”,迫使其必须通过外部合作来紧急补充产品管线。另一方面,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压缩了药企在美国市场的利润空间。这两大因素叠加,迫使MNC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高性价比的创新资产,这自然将带来对CRO服务的海量、持续的需求,迎来历史性的需求敞口。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头部CRO公司已建立起覆盖全产业链的“一站式、一体化”服务平台,兼备高质量、高效率与成本优势的综合服务能力,能够有效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
5、政策强驱动:研发效率提升直接利好CRO
在近年政策的强力驱动下,国内创新药研发迎来效率与需求的双重提振,为CRO行业带来了高度确定的增长前景。国内药监局拟将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时限从60天大幅压缩至30天,这将直接降低了药企的时间成本与不确定性。同时,政策对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的战略扶持,催生了大量技术壁垒更高的研发项目,中国目前创新药的研发管线约占到了全球25%,国内每年临床试验大概有3000项,居世界前列。随之研发活动的规模与复杂性同步提升,CRO作为产业链专业化分工关键环节,需求扩容确定性强。
6、CRO稳定性稀缺资产
而港股市场本身,正日益凸显其作为全球资本“安全缓冲区”的独特地位。在中美贸易摩擦的长期博弈中,香港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战略门户的地位突显;在印巴冲突等其他新兴市场的地缘“热点”衬托下,香港市场显示出可贵的稳定性与可预见性;而在全球降息预期强化的背景下,香港完善的法治与金融体系,使其成为承接海量避险与增值资金的首选地,从而为身处其中的优质CRO企业提供了坚实估值底层支撑。
龙头与细分赛道的价值推演
基于以上逻辑,再来看棋盘上的具体棋子,机会变得清晰起来。药明系、康龙化成(03759.HK/300759.SZ)等CRO板块巨头,在过去几年承受了最猛烈的冲击。资本寒冬叠加地缘政治扰动,使其估值被杀到了历史极端低位。尽管近期股价已从底部反弹,但与其历史高点和全球同行的估值相比,仍有显著的修复空间。
业绩层面,龙头们是“一体化”平台战略的最大受益者。当创新药企的研发项目从早期走向更复杂、更大规模的后期临床及商业化生产时,它们凭借其庞大的产能、全球化的合规标准和丰富的项目经验,成为最大受益者。随着业绩拐点的日益清晰,以及市场对地缘政治风险的钝化,此前过度压制其估值的悲观情绪将进一步得到修正,市场将重新认可其作为全球核心资产的价值,给予其与行业地位相匹配的估值溢价。
康龙化成(03759.HK):高性价比
以康龙化成(03759.HK/300759.SZ)为例,其核心壁垒是其覆盖实验室服务、CMC(小分子CDMO)服务、临床研究服务、大分子和细胞与基因治疗服务的全流程一体化研发服务平台。公司遍布中国、美国、英国的全球化运营体系,能为全球客户提供兼具成本效益与国际一流质量标准的差异化服务,在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需求增长的背景下具备高成长性。2018—2024年其营收及归母净利润CAGR分别为27%及32%,今年上半年营收增速预期也较积极,后市表现获不少券商看好。
从市场表现来看,板块内部,康龙化成(03759.HK)的股价自2021年高点以来调整幅度居前列,且在本轮反弹中涨幅相对落后,预留了巨大的后续补涨空间。估值维度,康龙化成(03759.HK)当前的港股PE(约20.5倍)低于药明康德(02359.HK)(约24倍)、泰德医药(03880.HK)(约74倍)、Medpace(MEDP.US)(约33倍)等其他国内外可比龙头,且其目前AH股溢价率约44%,修复空间明确。基本面增势与市场表现之间呈现出较大预期差,使得康龙化成(03759.HK)成为一只性价比极高的优质龙头标的,可多加留意。
方达控股(1521.HK):高爆发潜力
而在龙头之外,以方达控股(1521.HK)为代表的“小而美”公司,则提供了更高的弹性机会。方达控股的投资逻辑,核心在于其业务模式与客户结构所带来的高“弹性”。它专注于技术壁垒较高的实验室服务,拥有一体化CRO服务能力,并且其超过80%的收入来自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而美国正是全球创新药研发与消费的绝对中心,对全球流动性变化最为敏感,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投融资周期,也将率先在此得到集中体现,并直接外溢为对生物分析等核心实验室服务的订单需求。高度聚焦于此的方达控股,无疑将成为这一轮行情的直接受益者。
因此,方达控股的业绩复苏信号将更为领先。其营收体量相对较小,意味着每一笔新增的大额订单都能对其增长率产生显著影响,从而形成更高的经营杠杆。其高业绩弹性预期,在估值层面也得到了清晰地印证。从市场表现来看,尽管方达控股的股价已自年内低点实现可观回升,但若将参照系拉长,其当前价格距离2023年初的阶段性高点,仍有约一倍的估值修复空间,具备作为高爆发潜力。
港股牛市主升浪的“核弹级”洼地
当全球流动性宽松预期增强、港股市场极端低估值、需求端结构性大机遇以及公司业绩兑现拐点等多要素交汇,加之地缘政治扰动等潜在的下行风险已被市场反复消化,CRO板块已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绝佳配置窗口。相对于已经大幅上涨、市场分歧加剧的创新药板块,当前仍处在价值重估初始阶段的CRO板块,极有可能成为本轮港股牛市“主升浪”中,最具爆发力和确定性的核心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