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股IPO】映恩生物上市遇“雷” 关税大棒是否横扫医药股?)
金吾财讯 | 近日,特朗普提出将对进口药品加征关税,并称此举将让药企选择在美国建厂。这一政策风向直接冲击港股市场,作为港股年内最受关注的18A生物医药IPO之一,映恩生物此刻正经历资本市场的“压力”测试。
映恩生物IPO前景尚可
映恩生物今日结束招股,预计4月15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摩根士丹利、富瑞金融、中信证券为其联席保荐。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抗体偶联药物(ADC)研发的创新型生物医药公司,致力于为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提供新一代的治疗方案。映恩生物管理层背景也相对专业,履历丰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朱忠远博士曾担任投资机构的合伙人,投资或孵化过多家生物医药企业。首席科学官邱杨博士曾担任过Daiichi Sankyo跨ADC项目联合主席。首席医疗官顾薇曾在多家跨国药企担任临床研究主管。
从行业规模来看,据其招股书中提到,全球ADC市场由2018年的20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23年的10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8.6%,且预计2023年至2028年及2028年至2032年将分别按31.8%及29.2%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强劲增长,并于2032年达到1,151亿美元。预期美国及中国仍将是最大和增长最快的ADC市场,2023年至2028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0.9%及72.6%。此外,随着在非肿瘤适应症方面对此形态的探索,针对自身免疫疾病的ADC预计将进一步扩大ADC市场。
映恩生物设计的ADC候选药物可与全球领先ADC公司的产品匹敌或进行差异化竞争。目前有五项处于临床阶段的资产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及中国药监局的研究用新药(IND)批准。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映恩生物在17个国家的230多个临床试验中心拥有七项全球多区域临床试验(MRCT),已有2,000多名患者入组。公司的创新ADC资产已吸引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并已建立数个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包括与BioNTech、百济神州、Adcendo、GSK、Avenzo的合作,交易总价值逾60亿美元。
在公司的管线内HER2 ADC、B7H3 ADC、HER3 ADC、TROP2 ADC均进行差异化临床策略推进。
HER2 ADC主要针对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其中乳腺癌(BC)是全球第二大癌症类型,子宫内膜癌(EC)是全球最常见的妇科癌症之一。
B7H3 ADC则在前列腺癌适应症上具有较大潜力与空间。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基于肿瘤登记及随访检测的最新数据,2022年我国前列腺癌新发人数13.42万人,是男性发病率第六位的恶性肿瘤。根据美国Cancer Statistics 2024预测,美国2024年前列腺癌发病人数将达到29.90万人,是男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种。
关税落地或倒逼行业重构竞争格局
不过,美国加征药品关税对于映恩而言,直接影响相对可控。于往绩记录期间,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公司的对外许可及合作协议,包括与预付款、里程碑付款以及公司就对外许可候选药物进行的研发活动报销有关的收入。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度该项占总收入的99.8%。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在监管方面仍有潜在风险。
若美国加征药品关税,映恩生物通过中国CDMO生产后出口至美国的成品药成本将显著增加,削弱价格竞争力;若合作伙伴因关税将生产转移至美国,其供应链成本可能增加。此外,管线商业化后的销售分成条款也可能面临重谈风险,合作方有权要求调整分成比例。
映恩生物凭借ADC技术壁垒、全球化授权模式及合理估值,是港股IPO中稀缺的差异化标的,但这个“黑天鹅”,来的有点不是时候。截至4月9日,富途、耀才、辉立等券商合计为映恩生物借出21.4606亿港元,超购逾12.7倍。
值得注意的是,9号生效的对等关税中绝大部分药品(包含各类化药、疫苗、生物制品等)位于豁免名单,也让市场认为医药能够躲过一劫,但这种状况可能是暂时的,若美国药品关税政策最终落地,生物医药行业将面临三重冲击:短期阵痛、长期供应链迁移、港股IPO降温。
短期阵痛:依赖美国市场的药企可能遭遇订单减少或利润率下滑。中邮证券认为,美国约30%的药品原料依赖中国进口,若既有关税持续,可能导致美国药企成本上升,进而推动其寻求替代来源(如印度)。但印度70%原料药依赖中国,短期内难以替代,中国仍具议价权。
长期供应链迁移:特朗普称“制药公司将在美国设厂”,这可能迫使跨国药企调整全球布局,但建厂周期长(通常3-5年),短期内难以替代现有供应链。
港股IPO药企融资难度加大:近期计划赴港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可能面临估值下调,License-out依赖度下降等问题,投资者更关注企业的本土市场占比及关税规避能力。
另外,2025年2月21日,特朗普发布了一项名为“美国优先投资政策”的备忘录,概述了正在审查和考虑美国对中国包括在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对外投资实施潜在新的或扩大的限制。该等政治紧张局势及政策变动可能会对全球经济状况、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及国际贸易政策造成不利影响。
结语:短期阵痛与长期博弈
美国的关税威胁短期内重创了市场情绪,但政策落地仍存变数。历史上,美国曾多次提出药品本土化生产计划,但均因成本过高未能实现。对于港股生物医药板块而言,当前估值回调或为长期投资者提供布局机会,但企业需加速推进供应链多元化和国内市场渗透,以抵御全球化退潮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