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东机器人“场景为王”练绝招:用订单养创新,以实战破万法丨广东机器人武功秘笈)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广州报道
机器人迎来“高手过招”的一年,今年以来,各地、各企业可谓高招、绝招频出。先是乐聚完成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后是优必选新进入富士康、极氪等工厂,旗下Walker S成为全球进入工厂最多的工业机器人……当多数人形机器人还在登台献艺,广东人形机器人却忙着进厂。
这背后折射出一种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一般来说,前沿技术往往遵循着从原始创新到转化落地的步骤,广东则反其道行之,以场景需求为引,倒逼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铺开。这一点,从广东“机器人+”的实施策略中便可窥见一斑。
日前出炉的《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简称《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围绕工业、农业、城市管理、医疗、养老服务、特种作业等领域挖掘开放应用场景,推动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真正创造价值。
场景为王,正是广东机器人绝招的第一式。这一招式强在哪里?
分析人士认为,这种“从产线里长出来”的人形机器人发展模式是一种多赢、可持续的策略:传统行业得到了转型升级密钥,机器人企业获得了数据、订单,既能依托“天然练武场”迭代技能,又通过订单盈利补充粮草。
“机器人时代正在到来,十年、二十年后,全世界会有几亿个甚至几十亿个机器人出现在社会上。”4月8日,在“读懂中国”学术沙龙系列活动“湾区科技创新对话”现场,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表示,这些有“灵魂”的机器会进入制造业、家庭,从事各种专业服务,在这一产业领域,粤港澳大湾区一直走在前列。
“从产线里长出来的发展模式”
3月,优必选继续狂揽offer。
优必选先是进入极氪工厂开展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由单机自主向群体智能进化,随后在北汽新能源打造了首个人形机器人质检员,紧接着“入职”奥迪一汽执行空调泄漏检测任务。最新的消息显示,东风柳汽于3月底宣布在工厂部署20台Walker S1。
截至目前,在全球范围内,Walker S成了进入最多家工厂的机器人,其中绝大多数进入了汽车厂。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解释,高速发展的汽车业日益面临缺工、少工的挑战,尤其是所谓“数字蓝领”方面,而人形机器人可以说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最优解。
除了优必选,乐聚机器人董事长冷晓琨也发现,工业领域存在大量非标场景,相关岗位面临招工难等问题,只有人形机器人能凭借其灵活性、泛化性和通用性优势,深入传统工业机器人难以应对的柔性制造、狭窄空间、地形多变的场景。
冷晓琨表示,调研结果颠覆了既往“工业场景中人形机器人难敌机械臂”的观念,来自场景侧的真实需求激发了机器人创新与迭代的“灵感”。
据悉,目前乐聚机器人也已实现多机长时连续作业,可以在产线完成繁重的搬运工作。应用需求也决定了广东人形机器人的定位差异,正如冷晓琨所言,“我们不只是要做一台能跑能跳的人形机器人,而是要真正推动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
政策也在鼓励挖掘场景、打造标杆。根据《若干政策措施》,广东将实施“机器人+”行动,鼓励各地市挖掘开放各类应用场景,招引企业打造一批典型案例。
广东省工信厅厅长曾进泽认为,示范案例有助于形成成熟且可大规模推广的应用标准,为新技术在各领域的落地提供明确方向与规范。
一个又一个的场景也的确撬动了更多玩家入场。
具体说,新的人形机器人江湖主要分为三派。最先下场的是汽车厂,其基于规模制造的成本优势、自动驾驶技术沉淀,希望发展出能解决汽车制造业自身痛点的人形机器人。例如,广汽集团的GoMate就进入自家工厂承担分拣、零件搬运等任务,小鹏汽车的IRON也已参与到汽车组装、检测等工作中。
其次,工业机器人企业则在既有供应链基础和客户沉淀上,洞察垂直工业领域的需求,向人形机器人进阶。从自动化装备和工业机器人起家的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便在去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里掂D1”。
此外,家电企业也着眼同智能家居的融合,瞄准家用服务机器人。3月18日,美的集团一款人形机器人样机曝光,距离其官宣设置具身智能研发团队仅过去不到半年。这也被视为美的“家电机器人化”的产业链延伸。
随着越来越多跨界玩家将自己所处的细分赛道同人形机器人融合,新场景也渐趋规模化。同时这也意味着,广东人形机器人诞生之处就和应用紧密结合。
绝技的“天然练武场”
为何广东选择以场景牵引人形机器人落地?这一路线背后又有怎样的逻辑?这事实上是庞大的制造业基石和未来产业的“一拍即合”。
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为基础的广东转型需求迫切,这也意味着,机器人企业不用造“空中楼阁”,而是需求明晰的产品。另一方面,这片广阔的练武场产生了丰富的数据,对于人形机器人“刷”经验值、迭代技能也十分必要。
黄奇帆认为,未来的机器人产品必须是有“灵魂”的机器,要对各种场景有现场的、随时的、反射式的思考判断,而不只是类似一个程序进行惯性式的运行。这种思考与反应能力都需要在应用场景中逐渐磨练。
这一规律已经在多家人形机器人进场实训的经历中得到了验证。在比亚迪汽车工厂,优必选 Walker S1第一阶段实训工作已初步取得成效,实训后其效率提升了一倍,稳定性提升了30%,相关优化工作还在持续进行中,预计在2025年第二季度具备规模化交付条件。
据透露,经历多家车厂的实训后,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在关节的稳定性、整机结构的可靠性、电池的续航、定位导航、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上均有较大提升,特别是解决了工业场景中人形机器人算法和软件系统稳定性的技术难题,从而让机器人能够快速的适配分拣、车辆组装等一系列更加复杂的工作。
除了技能磨砺,进厂实训还为处在商业化初期阶段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带来订单,为后续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储备粮草。
对不少广东企业来说,人形机器人“量产”规划已经不远。
据悉,2025年乐聚机器人预计交付1000—2000台,冷晓琨称,“如果今年能拿到2000台左右,明年万台左右的难度就不会很大”;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已接到来自汽车厂的超500台意向订单,今年会实现小规模量产交付;广州里工实业也已经收到来自不同领域的多个订单,力争年内交付1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
值得注意的是,《若干政策措施》也围绕应用场景设置了标杆激励机制,例如提出,依托重点产业集群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试点,在工业领域每年遴选10个大模型和应用解决案例,对每个入选案例给予最高800万元的奖励。
这种“场景开放+资金奖励”的组合,既在产业侧鼓励技术转化,又在应用侧鼓励技术落地,使机器人企业拿到钱也赚到钱,实现了从“给钱”到“造生态”。
让场景倒逼技术、用订单孵化创新,也正是广东人形机器人突围的关键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