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优必选量产倒计时,国产厂商诺曼底登陆,“中国速度”改写规则)
近年来,全球人形机器人赛道热度飙升,特斯拉Optimus、小米CyberOne等产品的亮相引发资本市场的狂欢。
在这场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角逐中,操作系统作为决定机器人智能水平的核心命脉,正成为中美科技较量的新战场。
据《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至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7.6亿元,而到2029年,该市场规模有望扩大至750亿元,占据全球市场的32.7%,到2035年有望达到3000亿元。
这一现象不仅折资本对新兴科技赛道的押注,更揭示了人形机器人行业即将迈入爆发期的信号。而在这场技术革命中,中国企业优必选正以商业化落地与全栈技术能力,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
商业化再提速,优必选能否“跑赢”量产周期?
具体来看,优必选的核心驱动力在于从实验室到车间的规模化落地,优必选的突围始于其技术产品化能力的突破。
目前,优必选自研的人形机器人Walker S已获得了车厂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成为了全球进入最多车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不仅提升了工厂的生产效率,也为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这一进展标志着行业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应用的临界点。
其次,优必选的商业化路径聚焦汽车与3C制造领域。通过与富士康、顺丰等企业合作,Walker S在搬运、装配等环节的应用,有效提升了生产线效率,其核心优势在于“柔性生产”能力——通过AI算法优化动作路径,实现多任务快速切换,满足定制化需求。
据悉,2024年,优必选物流智能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实现营收3.22亿元,同比-17.5%,其他行业定制智能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实现营收1.41亿元,同比+126.1%。
此外,其量产节奏也正在进入2025-2026年的关键窗口期。券商普遍认为,2025年将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华创证券则指出,人形机器人龙头公司如国内企业优必选、国外企业特斯拉等,均在不断释出新的测试信号及应用场景,当前人形机器人研发已经有一定的成果,落地量产有望在短期内实现。
东吴证券表示,目前海内外各机器人厂商陆续推出其人形机器人产品,并逐步明确其量产节奏,且大多量产节奏定于2025-2026年,持续看好机器人产业链投资机会。
操作系统之争,国产厂商的"诺曼底登陆"
在机器人产业链中,操作系统扮演着"神经中枢"的关键角色,负责统一调度管理AI大模型、运控等软硬件。目前,海外正不断加大机器人操作系统投入,其中最知名为斯坦福大学实验室研发的ROS系统。
光大证券研究报告指出,操作系统是人形机器人“大脑”的核心,国产替代进程正在推进。
国内虽长期面临操作系统被海外“卡脖子”难题,海外开源方案Ubuntu+ROS是当前人形机器人操作系统的主流,但发展正循序渐进,有望在机器人领域率先打破垄断。
这种技术代差恰似当年安卓对塞班的降维打击,当海外还在完善基础架构时,中国厂商已抓住产业变革窗口期发起冲锋。
值得注意的是,东土科技自研鸿道(Intewell)工业操作系统,采用业界领先微内核架构,内核及关键代码自主率100%。系统调度精度达到us级别,可满足机器人高实时性控制要求。
鸿道系统也是国内唯一通过汽车、工业、医疗、轨交四项功能安全最高等级认证的系统,已在工业领域实施广泛部署,安全性高。
东土科技计划2025H1发布面向具身智能的AI机器人操作系统,通过“大小脑融合”方案,可将机器人电子架构成本降低50%,功耗降低60%,并推动国产机器人从单体智能向群体智能跃迁。
优必选自主研发的ACU机器人核心控制器和UPilot机器人操作系统,开创性打造“无人车”与“人形机器人”双擎驱动模式,推出了行业首创的全栈式无人物流解决方案。
核心产品包括瓦力系列全天候双驱重载无人叉车F3000、瓦力系列室外牵引机器人T8000以及 Chitu赤兔L4级无人物流车,通过室内外一体化智能调度与多机种协同作业,打通场内物流“最后10米”,助力客户构建从分拣、搬运到仓储、配送的全流程无人化体系,实现无人物流真正闭环。
在这场"卡脖子"技术的突围战中,优必选(09880.HK)凭借其全栈自研能力异军突起,与东土科技、赛摩智能等企业共同勾勒出国产替代的突围路径。
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冰与火之歌”
长期来看,盈利难题与竞争白热化,仍是优必选等人形机器人厂商必须跨过的关卡。
以优必选为例,2024年实现营收13.05 亿元,同比增长23.7%;毛利润3.74 亿元,同比增长12.4%,但全年归母亏损仍达到11.24亿元。
这里,高昂的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率36.63%)与市场教育成本是主因。同时,特斯拉Optimus、波士顿动力Spot等国际竞品的入场,加剧了技术迭代压力。
例如,特斯拉Optimus Gen-2采用仿生关节设计,重量减轻15%,运动能耗降低20%,这对优必选的硬件创新提出更高要求。
此外,人形机器人的普及也可能引发劳动力替代争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球制造业岗位的15%或将被机器人取代。
优必选在推广中需平衡效率提升与社会责任,例如通过“人机协作”模式减少岗位冲击。此外,数据隐私与安全风险(如工厂数据泄露)也需要更严格的监管框架。
若技术瓶颈突破,人形机器人有望从工业场景延伸至消费领域。优必选已在教育、康养领域试点服务机器人,其DeepSeek-R1推理技术可支持个性化教学与老人陪护。这一转型若能成功,将打开万亿级C端市场。
人形机器人赛道正经历从技术突破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转折,优必选作为中国领军企业,以全栈自研能力和量产节奏的提速,成为全球竞争的核心参与者。
长期来看,中美在“小脑”控制与“大脑”算法上的互补竞争、成本优势与伦理争议的平衡,将定义行业未来十年的格局。若技术瓶颈突破,人形机器人或从工业场景跃升至万亿级消费市场,开启从“工具”到“伙伴”的范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