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扭亏为盈只是新起点,从年报来看惠生工程(2236.HK)的行业突围和创新布局)
在复杂多变的全球能源化工市场中,惠生工程(2236.HK)交出了一份兼具韧性与变革的2024年成绩单。3月27日,公司发布2024年度业绩,期内营收同比增长47%至约人民币56.5亿元;毛利同比增长96%至约为人民币4.5亿元;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约为人民币1.4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2024年公司呈现良好的业绩修复势头,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战略转型的突破性进展—通过巩固传统能源化工领域的核心优势,加速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创新,并依托全球化市场拓展实现行业突围,展现出从传统工程承包商向绿色能源综合服务商跃迁的清晰路径。
一、从减亏到盈利能力的重构,技术壁垒与市场地位的再夯实
2024年,惠生工程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为人民币1.4亿元,实现扭亏为盈。这一改善不仅源于项目执行效率的提升,更深层次反映了公司战略调整的成效。通过提升项目管理能力并向全球纵深扩展(全年新签合同总额达108.7亿元)、优化管理体系(QHSE管理实现1,137万安全人工时零事故)及海外优质项目占比提升(海外业务占比超70%),公司盈利能力得到实质性修复。沙特阿美DPCU项目、沙特FARABI Lab4项目,卡塔尔EPC4硫磺处理项目等国际大型工程的顺利推进,验证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后续利润释放奠定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技术输出的突破,2024年公司13项新增授权专利和15项专利申请,构建起技术储备的护城河。公司自主开发的节能型丁烯氧化脱氢技术实现蒸汽消耗降低30%、污水减排40%,已获多家企业合作意向;乙烷催化氧化脱氢制乙烯(ODHE)技术相比传统工艺降低碳排放,精准契合全球烯烃原料轻质化趋势。更具战略意义的是数字化转型——公司全力推进一体化平台项目应用,全面提升公司项目数字化、精细化管控水平。2024年,一体化平台采购供应链系统IIP-SCM、一体化平台文控系统IIP-DC已陆续上线。这种“硬科技+软实力”的结合,正重塑公司的成本结构和响应速度,巩固公司于行业的领先优势。
二、新能源破局:绿色转型的技术图谱与商业化落地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惠生工程的新能源新材料布局已形成多技术路线并进的格局:
1、氢能全产业链突破:公司成立绿氢产品技术中心,与第三方领先供应商合作开发PEM电解槽BOP系统集成方案,向客户提供埃及绿氢制绿氨项目解决方案。上海外三电厂CO?加氢制甲醇示范项目投料试车成功,为绿色化工产业发展树立标杆。
2、生物质领域布局:签订一项在土耳其生物质制甲醇项目技术服务合同,并联合国内SMR和甲醇合成专利商,向客户提供了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以上项目皆有望在2025年转化为EPC合同;同步布局国内及东南亚生物质制SAF项目,签署金风绿色能源SAF项目技术服务合同。
3、新材料产业化:盘锦三力5万吨/年MMA项目采用完全国产化技术,解决传统工艺高污染痛点;其与内蒙古荣信化工合作建设的千吨级聚乙醇酸中试装置通过政府验收,2025年可降解塑料商业化进入倒计时。
惠生工程新能源业务已经从「试点示范」迈向「规模化」。随着公司国际化转型工作的推进,全公司将加速推动传统能源工程低碳化、新能源工程标准化。
三、从区域突破到生态构建全球化进阶
年报数据揭示出公司清晰的国际化战略进阶路径,全年海外项目签约额有了显著的增长,覆盖中东、非洲等核心区域。
在中东市场,与沙特阿美、ADNOC在模块化建造等领域的深度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多地的电解水制绿氢、绿氨项目前端工程设计(「FEED」)投標,,为后续EPC落地奠定基础。非洲市场尼日利亚PDH+PP项目高质量交付,东南亚绿电制氢方案的推进,则展现出在新兴市场复制成功模式的能力。这种“技术引领+本土化运营”的出海策略,有效对冲了单一区域市场风险。
面对2025年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期,惠生工程的战略布局已显现前瞻性:绿氢、绿氨、绿醇及可持续航空燃料四大核心产品的技术储备,与国际油气巨头的深度绑定,模块化建造能力的持续提升,使其在传统能源低碳化改造和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均占据有利位置,公司未来有望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结语:在能源革命中重塑价值链
惠生工程的年报揭示的不仅是财务数据的修复,更是一场静默的革命——通过技术创新打破行业边界,依托全球化重塑市场空间,在能源体系重构的历史进程中完成自身蜕变。当传统工程企业还在周期波动中挣扎时,惠生已凭借"技术+国际+绿色"的三重布局,走出了一条穿越周期的突围之路。这种战略定力与执行效率,或许正是其在未来能源版图中占据核心位置的关键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