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端新式茶饮的没落;奈雪的茶再度由盈转亏,市值跌破二十亿)
在消费市场的广阔版图中,新茶饮行业近年来异军突起,一度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
据艾瑞咨询数据,以GMV(商品交易额)衡量,中国现制茶饮的规模,从2019年的1022亿元增至2024年的272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21.7%,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4260亿元规模。
高景气度支撑下,时至今天,这股消费力量也在一步步成为投资者的热门选择,尤其是日前蜜雪集团香港上市首日高开超29%,成功打破茶饮股上市破发魔咒,市值一度毕竟1600亿元之后。
日前,霸王茶姬也宣布开展赴美上市事宜,有望以中国茶饮“美股第一股”的噱头赢得市场的关注;此外。沪上阿姨也在积极推进港股上市进程。
然而,茶饮品牌加速上市的另一面,迈过“跑买圈地”的粗放式市场争夺期后,行业分化明显加剧,不少品牌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譬如曾经的“新式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
不日前,奈雪的茶(02150.HK)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收入由2023年度的51.64亿元下跌4.7%至49.21亿元,经调整净亏损9.19亿元,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由8.29亿元下跌75.7%至2.02亿元。
业绩“导火索”下,奈雪市值跌破20亿
早在3月上旬,奈雪的茶发布的业绩预告就指出,预计公司年度收入同比下滑,经调整净利润也将由盈转亏。
盈利预警一经发出后,当时奈雪的茶股价就在此前短暂的冲高后,加速回落。截至3月28日发稿前,3月内其股价已跌近46%,再度直逼1月创下的历史新低价,市值跌破20亿港元。
与蜜雪冰城上市首日股价收涨43.21%,如今市值近1600亿港元相比,奈雪的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可谓天壤之别。
奈雪的茶在财报开头就直言,“2024年度消费市场表现疲弱,更多的顾客倾向于谨慎消费或目的性消费,且COVID-19疫情后,消费者习惯发生一定改变,购物中心等线下消费场景的人流量尚未完全恢复,消费市场需求端有所收缩。另一方面,新品牌及跨界品牌持续涌入现制茶饮行业,使得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本集团门店收入承压。”
具体透过财报来看,作为奈雪的茶的核心业务板块,奈直营店收入占比仍高达84.5%(23年为90.8%),但2024年这一核心业务收入同比下滑了6.3%,对整体营收影响显著。
而瓶装饮料收入占比6.0%,收入增加0.8%,虽有增长但幅度较小。其他收入则占据剩下9.5%的份额,收入增加5.5%,在整体营收中贡献同样有限。
毫无疑问,奈雪的茶在2024年面临不小的经营压力。
高端线难行,下沉路堵,“雪上加霜”后奈雪何去何从?
更重要的事,作为行业内少数坚持直营模式的品牌,直营模式的高成本正在成为奈雪的茶的沉重负担。2024年公司直营门店每单平均售价从29.6元降至26.7元,但降价策略未能有效刺激消费,客单价敏感型消费者持续流失。同期,其每间茶饮店平均每日订单量由344.3单降至270.5单。
与此同时,门店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人力、租金及设备折旧占比也不低。更严峻的是,随着消费场景从购物中心向社区转移,奈雪的茶位于核心商圈的大店型(平均面积150平方米)客流量持续下滑,部分门店不得不关闭或改造。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奈雪的茶茶饮店网络已从2023年的1655家新增143家至1798家,其中加盟门店全年新增了264家至345家,而直营门店相反,由2023年的1574家降至1453家,二线及以上城市门店数据大幅缩减。
譬如,一线城市的直营门店由542家减至522家,新一线门店从552家降至504家,二线城市从328家降至287家。
可见,面对不容乐观的品牌情况,奈雪的茶也不得不低下头来效仿其它同行的加盟模式来减重前行,早在2023年7月就正式开启加盟业务,然而没有出色的供应链支撑,也没有足够唯一的大单品做底色,收效甚微。
数据显示,奈雪的茶经调整净利润由盈转亏,全年亏损9.19亿元;营活所得现金额也同比下跌75.7%至2.02亿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蜜雪冰城、古茗等加盟品牌同期净利润分别同比41.41%至44.37亿元、预计录得净利润4.32亿元-5.28亿元(同比有大幅下滑,但维持正盈利)。
事实上,直营门店模式承压的背后在,奈雪的茶正面临“高端定位崩塌”与“下沉市场失守”的双重困局。而"直营+加盟"的混合模式未能形成协同效应的背后,也暴露出奈雪的茶战略摇摆的隐患。
相较于凭借自主端到端的供应链体系+配套的加盟模式成为千亿大企的蜜雪集团,奈雪的茶连续四年股价下跌,投资者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其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深度质疑。
机构分析指出,奈雪的茶面临三重估值压力:一是持续亏损导致的财务风险,2022-2024年累计亏损超13亿元;二是加盟扩张不及预期,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蚕食;三是高端定位虽然在奋力避免与市场需求脱节,但产品创新始终未能突破瓶颈。尽管2024年饮品和烘焙产品推新超120 款,但爆款产品稀缺,未能形成像瑞幸"生椰拿铁"那样的现象级产品。
更雪上加霜的是,今年3月10日,奈雪被剔除出港股通标的,企业流动性风险指数级上升。
早在财报预告发布后,国泰君安就在点评指出:2024年茶饮咖啡门店数量增长放缓,行业出清加速。根据窄门餐眼统计,2024年茶饮门店净减少3.88万家。中高端茶饮内卷过后以价换量效果不佳,加盟商盈利能力下滑,客单价不再进一步下探。奈雪的茶作为中高端茶饮代表,在理性消费趋势下,前期价格带大幅下移,2024年下半年以来客单价也已经企稳。
但该行最终在预估奈雪的茶未来两年维持亏损的态势中,下调评级至“谨慎增持”。
上市不是终点:交易所里新茶饮的"内卷风暴"升级
奈雪的茶困境本质是战略定位与行业趋势的脱节。在存量竞争时代,其高端叙事已被证明难以支撑规模化盈利,而重资产模式又限制了灵活调整的空间。短期来看,加速加盟扩张、供应链降本与产品创新是求生关键;长期则需重新定义品牌价值,在健康化、场景化或全球化中寻找差异化路径。
然而,竞争对手不会等待。蜜雪冰城、古茗等品牌已构建起成本与规模护城河,喜茶通过降价与联名巩固市场份额。奈雪若不能在未来两年内扭转颓势,恐将面临被并购或退市的终局。新茶饮行业的淘汰赛已至中场,奈雪的自救故事,或将成为中国消费品牌战略试错的经典案例。
同样处于这一困境的还有去年成功上市的茶百道,以及一度被市场视为奈雪的茶最有力竞争对手但多年上市无果的喜茶。3月14日,茶百道发布盈利预警声称,受消费者习惯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改变,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影响,本集团2024年度经调整净利润同比2023年下降了近53.90%;净利润同比下降了近62.47%。
随着行业已明确从初期的快速扩张、激烈争夺份额的“跑马圈地”阶段过渡至注重精细化运营的存量竞争新阶段。
市场空间相对饱和,行业内卷加剧,各类同质化问题未解成为茶饮市场难以逾越的大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预测数据显示,新茶饮的市场规模增速将从2023年的44.3%放缓至2025年的12.4%。
此时,存活下的新茶饮公司已具备一定规模效应,但随着红利期消退的转折点出现,激烈的行业竞争下大多企业都难以长时间维持“美好的数据”,为此玩家们开始纷纷加码寻求上市之路
然而,对于新茶饮企业而言,上市并非意味着是故事的终篇,反而只是正文的开始。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已经在低价竞争、门店扩张、新品推出等方面疲于奔命,一旦上市,还需面对资本市场更为严苛的审视与竞争,在双重竞争压力之下,企业能否站稳脚跟,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可以说,新式茶饮扎堆上市,实际上只是将竞争的战场从线下门店转移到了证券交易所。
为了打好这一战,出海成为故事的新高光时刻。作为全球竞备区域的外延,霸王茶姬、蜜雪冰城、茶百道在过去一年里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出海地区集中在东南亚和日韩地区。
奈雪的茶也在财报中明确指出“我们正稳步推进国际市场业务,构建茶饮店全球网络,并已陆续进入泰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境外市场。”
新业态也是茶饮品牌的新选择,例如茶颜悦色推出小神仙茶馆、霸王茶姬推出TEA BAR,喜茶推出了喜茶茶坊。就在最近,喜茶甚至还重启了“白日梦计划”。而奈雪的茶则推出奈雪茶院、并发布全新轻食概念店 "奈雪 green",以23.8-28.8元的能量碗切入白领健康消费场景。
当然,在新茶饮市场同质化严重、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上市并非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不是一场“生死较量”。但无论是否选择上市,这些企业需要在产品创新、独特的商业模式、深厚的品牌底蕴等维度,拥有一个足够支撑其立于不败之地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