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烧钱 不追风口 逆势扩张!如何看嘀嗒出行的底色和未来?)
不久前,共享出行领域迎来了首家成功上市的公司——嘀嗒出行。不过从过去几日的表现来看,显然,嘀嗒出行还需要再花一些时间让人们去认识和理解自己。
比如,在移动出行这个大行业里,嘀嗒有着怎样不一样的战略选择,有怎样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比如,都叫共享出行行业,嘀嗒出行,选择的是怎样的共享出行?以及和网约车平台相比,嘀嗒有何不同?
从当前市场反馈来看,有这样几类主要观点:出行和货运其实差不多,名字和“打车”沾边的都不被看好;顺风车和网约车相比市场体量太小,未来市场天花板很低,4%的市场份额决定了其日后成长空间;出行平台其实没啥护城河,靠大规模资本进行补贴激励,以及获取流量,就可以改变市场格局。
的确,当前大环境比较低迷,大家太期待一只新股能打破局面。嘀嗒出行没有做人们更熟悉的网约车,加上过去十年一直比较低调,让人有些看不清其未来。
但,有一点值得思考,移动出行行业过去十年这么多风风雨雨,但在嘀嗒出行身上却显得云淡风轻,不烧钱,也不去追风口,账面上总是有充足现金,并且在顺风车业务增速与行业增长保持同步的同时,企业盈利规模和现金流也在持续增长。
一位长期关注嘀嗒出行的投资人曾表示,如果共享出行行业有能够上市的企业,那么第一家一定是嘀嗒出行,因为这是一家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企业,始终坚持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容易的事情。无论对于顺风车还是出租车业务,都没有单纯当作一门生意,而是坚持在创造巨大社会价值的基础上,去实现企业自身价值。
那么,如何冲破迷雾,去看待嘀嗒出行这家公司的底色、护城河、和未来呢?
01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稳健和坚持是制胜的基石
出行的本质是从A到B,这一点自古至今都没有改变,只不过。如今借助移动互联网和一系列前沿技术,出行变得更加高效便捷了。整体来看,共享出行作为大众日常刚需,一定会随着经济发展,消费水平提升,以及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而持续增长。
但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产品技术持续迭代升级,体验完全持续完善,共享出行已经从最初的爆发,进入趋于平稳增长阶段,已经过了风口期了。
并且,在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当下,稳健和坚持,在一个赛道上不断垂直深耕,其实是更理性的选择。盲目快跑,各种机会都想去抓住,反而容易丢失原本的优势,可能会跌得更惨。
一位投资人曾表示,作为战略投资者,我其实很喜欢嘀嗒这样的公司,不去抢风口,因为风口容易变。
过去两年,很多互联网大厂纷纷收缩战线,聚焦和回归主业,同时大规模裁员,但嘀嗒出行在过去三年,一直在稳步扩张,不仅员工人数同比增长40%以上,同时持续夯实技术基建,加速了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
据悉,过去两年,嘀嗒出行内部最常提到的词,就是夯实基建,以终为始,锚定方向,厚积薄发。
02
规模并不是决定成败的唯一因素,关键在赛道选择
在移动出行领域,不同赛道固然有规模体量的大小之分,但这并不会决定企业的成败和前景。
网约车体量自然更大,但参与者也是趋之若鹜。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31日,全国的网约车平台数量已达351家,较2023年底新增了14家。但与此同时,从去年开始,各地频频发布网约车运力饱和预警,供过于求的趋势日趋明显。
而顺风车市场虽然体量不大,但当前依然处于发展初期阶段。2023年全年,全国顺风车订单总数仅有约4.2亿单左右,相当于平均每天只有115万单左右。这相对于中国3亿私家车市场,还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未来还是一片巨大蓝海。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从2022年至2023年这一疫情恢复期,网约车交易额同比增长了31.3%,而顺风车交易额同比增长了41.8%,
这也是为何沙利文报告会预计,顺风车将成为中国汽车客运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未来五年年复合增长量达到29.4%,而网约车增速是19.5%。
而经营顺风车业务的平台能有更大增长潜力,一方面由于顺风车属于轻模式,不需要依赖过多企业资本投入,就可以自然增长。另一方面,在于,顺风车是一种车主乘客互惠互利的互助出行,双边驱动业务增长,自然能形成更大的网络效应和增长飞轮。
从去年开始,一些头部互联网平台已开始开拓顺风车板块,接入顺风车业务,这其实是对顺风车业务未来成长性的看好。一方面由于,在经济下行大背景下,广大乘客对于出行性价比的诉求进一步强化;同时,顺风车在长距离出行方面更具优势,能满足更多用户长途即时出行需求,且一口价,里程越长费用越低,对于乘客更具吸引力。
因此,去看待一家企业的前景,更应该看其所处赛道未来的空间,通往未来的条件和时机是否成熟。
03
顺风车平台的护城河当然有,只是不那么显而易见
顺风车平台的护城河,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但却在更深层次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市场地位是否稳固,能否长期稳健增长。
从2022年和2023年,以搭乘次数计算,顺风车市场前三大平台的市场份额,从94.3%提升至96.1%,这表明顺风车市场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头部平台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
过去两年,不乏有新兴参与者从0到1地开辟顺风车业务,但以放弃而告终。一位业内人士认为,顺风车的壁垒其实比网约车还要高,因为网约车司机的平台管理经验,无法直接复用到顺风车,毕竟顺风车平台无法像管理员工一样去管理顺风车车主。
那么,如何设计一套顺风车车主觉得舒适,同时又能保障高度履约的规则和机制?如何在非专业运力基础上,去充分保障合乘的效率,以及乘客的愉悦体验?
此外,如何通过全方位的,内外协同的,前沿技术赋能安全保障机制,让大众觉得顺风出行更安心?如何形成好的产品口碑和独特的平台文化,吸引更多用户自主选择和加入?
这些,其实都需要移动出行平台在亲身实践中,持续去探索,积累、创新、打磨,并非能简单被复制。
事实上,真正的顺风车车主,经济驱动因素并不强,他们并不是很容易被补贴和激励所吸引,更看重是否方便和顺路。但这恰恰是顺风车这一业态能否创造长远价值的核心:顺路而为、绿色低碳、共享共赢。同时也是战略投资,价值投资者看好顺风车未来潜力的理由。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吸引这些真正的顺风车主去分享空座?除了体验和效率之外,更多需要依靠平台的独特的文化与人文生态,而这,恰恰是嘀嗒出行最难以被复制和超越的,也可以说是这家有情怀的公司,通往未来的一大竞争密码。
如果,去看看嘀嗒出行每年成立纪念日时,收到的成千上万条用户自发的祝福,看看他们如何满怀真诚与热忱地讲述自己在嘀嗒顺风车上不期而遇的美好、温暖和力量,如何娓娓道来在嘀嗒的陪伴下从乘客到车主,从学生到职场人,如何遇见更多新的可能,或许,我们会对嘀嗒这家企业的护城河有一些新的认识,这或许是一种软实力,虽不外显,但足够坚韧。
相信,资本市场,认可和看好的是真正的,合规的顺风车。正如一位投资领域人士所言,在嘀嗒平台上,每天有这么多人通过顺风车合规共享自己的空座,利于社会,利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