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市场行情再起,中国平安(2318.HK/601318.SH)价值修复新机遇)
港A两市终于扬眉吐气。
2月6日,截至发稿时,恒生指数持续走高涨超3.6%,上证指数上涨3.2%,创业板指涨超5.8%,深证成指涨幅也达到5.6%。
大金融板块作为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这波价值修复行情的主角之一。
比如保险板块,截至发稿时,根据富途行情显示,2月6日,A股的保险概念板块(BK0707)上涨2.67%,港股的保险板块(BK1003)上涨3.74%,其中险企龙头中国平安的H股涨幅达到了5.49%。
(来源:富途)
这一系列盘面变化离不开近期政策大礼包的助攻,除了发文件来提振信心,还通过切实的资金支持来帮助市场多方力量。
比如“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说法首次被监管层提及;2月5日开始降准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可以说这既讲面子也有里子。更重要的是,当日汇金公司发布增持公告,明确表明认可A股配置价值,并通过扩大ETF增持范围,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证监会也连续出击,暂停新增转融通、严禁向利用融券实施日内回转交易的投资者提供融券。
对平安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价值修复窗口。
1、“分红+回购”凸显价值属性
截至发稿时点,中国平安A股的动态股息率达到8.1%,仅低于同时点的新华保险(8.32%),高于同时点的中国太保(7.64%)、中国人保(7.31%)、中国人寿(5.66%)。
除了股息率高之外,由于平安的分红是与营运利润挂钩的,能够避免资本市场起伏造成的净利润波动,更能保持每股分红总体稳定。在行业估值落入历史区间低位的背景下,更加稳定、更高比例的股息率更能吸引长线资金的关注,也对估值下限有更强的支撑作用。
此外,根据choice统计数据,近三年,中国平安的回购金额累计超过50亿元,位居金融业第一。
2、用业绩证明自己的龙头地位
更重要的是,从长期来看,最好的市值管理还是从公司本身业务出发,用产品、服务、业绩来说服市场,这也是平安近些年持续在做的事情。
根据公司公告,中国平安2023年全年实现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合计8006.95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远超2022年的1.16%,在绝对规模上仍然位居业内第一。
其中,寿险业务作为平安的核心,在过去一年也有着优异表现。平安寿险2023年累计保费收入4665.4亿元,同比增长6.21%,增速上位居A股五大上市险企第二,绝对体量仍旧排名第一。
众所周知,过去四年保险行业的深度改革让险企们都过了一段时间苦日子,但平安作为先锋引领行业转型方向,始终保持着自身的龙头地位,这背后自然离不开其独有的“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生态圈”双轮驱动模式。
作为一家资产规模破十万亿元的金融集团,平安的业务范围涵盖了保险、银行、证券、信托等各个赛道。平安根据客户授权的脱敏数据给予客户个性化的标签,来进行针对性营销,可以避免过度打扰客户的同时,让客户得到全方位服务,这个过程中平安各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也随之释放出来。
这既有利于客户粘性提升,也有助于获客成本降低。据悉,拥有4个及以上平安合同的客户留存率超过了97%;平安的银行、健康险、证券的内部渠道获客成本分别仅为外部渠道的73%、55%、53%。
此外,平安还抓住医养东风增添更多增长动能。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银发经济的庞大市场机遇也随之涌现,国家社科基金《养老消费与养老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测算,2050年养老产业规模预计会达到21.95万亿元。
如此巨大的市场蛋糕吸引了诸多金融巨头入局,平安更是早早参与其中,并为不同客群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服务。
对于90%采用居家养老的客户,平安以"三位一体的养老管家、10大服务场景和1套监督体系"的模式,满足老人"医、食、住、行、财、康、养、乐、护、安"等各类需求,并借助智能设备提高需求响应速度,目前已覆盖全国50多个城市。
对于3%的高净值人群的养老需求,平安则通过旗下高端养老品牌"臻颐年",打造了高品质康养社区“颐年城”,相继在深圳、广州、上海、杭州等核心城市核心区域落地。
为了更好服务养老客户,平安还在医疗健康领域不断加码。据悉,目前平安已经对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实现完全覆盖,自有医生近4000人,外部签约医生约5万人。
在建设生态圈的过程中,平安不仅通过连接服务的供应方和支付方形成独特盈利模式的同时,又赋能金融主业获客并提升单客户价值。
截至2023年9月底,平安新增客户中30%来自医疗健康生态圈,使用医疗养老生态圈的客户客均合同、AUM为3.42个,5.61万元,分别为不使用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客户的1.6倍、3.4倍。
3、结语
随着流动性风险逐渐消散、市场情绪回暖,资本市场行情再度启动,那些拥有着优秀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状况的企业值得重估。中国平安作为其中兼具成长和价值属性的企业,理应优先获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