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鹰瞳科技(02251.HK)商业化步入快车道,打造研发驱动新引擎)
来源:雪球App,作者: 港股投研所,(https://xueqiu.com/5028847775/260182297)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慢病早期检测的市场认知还不高,医疗资源的不均衡更是一个痛点。如何提高疾病预防筛查的效率?如何将高标准的诊疗手段普惠化?人工智能技术正试图解决这些难题,不少公司孜孜不倦深耕此道,且已经取得不错成绩。
鹰瞳科技-B(02251.HK),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公司,通过视网膜影像识别人工智能算法平台,可以对多达50多重疾病和病灶做出早期检测、诊断及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是一家极具想象力的高科技企业。视网膜是人体唯一可以直接无创观察血管和神经细胞的部位,观察视网膜变化来准确检测及诊断有关慢性疾病,是已经在科学理论、临床试验数据及临床路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验证的。
当然,复杂的深度学习算法还有持续迭代的需求,鹰瞳科技拥有的首张获批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产品,适应症还仅限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着公司算法平台不断发展,其上限可谓难以想象。一张视网膜影像,即可判断是什么疾病,处于什么阶段,会如何发展,该如何治疗等等,诸多解决方案将由人工智能给予答案,已是可以预测的未来。鹰瞳科技近期发布了2023中期业绩,可具体看看细节。
鹰瞳科技2023上半年录得收入约8250万元,同比增长121%;毛利约5136万元,同比增长133%;亏损则显著收窄至约4102万元,2022年同期为亏损9968万元。疫情过后的商业化正步入快车道,2024年扭亏为盈也变得触手可及。
公司的核心产品叫Airdoc-AIFUNDUS (1.0),是一款SaMD(Software as a Medical Device),即医疗器械软件,虽然是软件,但得益于政策支持,也被定义为了医疗器械,辅助诊断类,在2020年8月被NMPA批为第三类医疗器械证,并为行业第一张。另外一种软件产品叫风险评估解决方案(HRS),无需获证,属于早期检测类,主要应用于一些院外的大健康场景。
简单看,Airdoc-AIFUNDUS的核心是一个算法平台,通过对视网膜影像的读取来输出相关报告,并能兼容市场上大部分的眼底相机。当然,公司也开发了几款自主研发的眼底相机,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具备了一定优越性。
按照下游商业化场景,公司业务分为三个板块,即1)鹰瞳医疗、2)鹰瞳健康、3)鹰瞳眼健康。上半年三个板块的收入分别约2984.5万、2169.3万、3096.4万元,同比增速分别约137%、26%、307%,增长势头迅猛。
首先,不是一种负担,是靠服务收费。对于视网膜影像识别服务,公司采取的是按次收费模式,不同场景缴费主体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医院会采购年包,然后按次向患者收取;保险机构也会统一购买一定数量,免费给其客户使用;视光中心等场景则完全是消费者自主选择按次付费。一次付费的眼底检测,则生成一份全面的健康报告或辅助医生诊断的建议,实实在在靠服务收费,亲民的价格也更多还是希望能培养消费者定期做检查的习惯,比如一周一次,一个月一次,一个季度一次等。
其次,三大业务场景商业化路径完全走通。作为一个新兴的“神奇”事物,公司SaMD的1.0版本的适应症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用于辅助诊断,HRS产品则能够检测50多种疾病和病灶,听上去就颇为惊人。但鹰瞳科技用确实的业绩证明了其商业化的成功:1)鹰瞳医疗场景下医院、基层医疗结构及体检中心都上架了公司的SaMD,人工智能赋能辅助诊断相关疾病,解决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弊端,毕竟一位经验丰富的能看懂视网膜影像的医生可是非常稀缺;2)保险公司、视光中心、药企药店等场景也广泛应用了HRS服务,该等主体利用鹰瞳科技的服务,为其客户提供更丰富的医疗服务,业务上更容易产生协同效应。保险公司提供附加福利的同时也更了解客户的健康状况,视光中心也能更好的服务消费者,及向其关联的医疗机构引流。
第三,院内+院外全面加速。上半年,鹰瞳科技的SaMD及HRS项下合共做出了296万次检测,同比大幅增长81.2%,而2022全年的检测次数为433万例。下游方面,产品已进入143家医院、525家基层医疗机构、210个体检中心、1250家视光中心、250多个药企药店、及近百家保险机构。公司全年的目标是检测次数能做到800万例左右,而考虑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人群、青少年近视眼人群等上亿的超级体量,每年800万的检测量也还是微不足道,渗透率有巨大空间。
1)具体在院内,公司主要致力于将SaMD纳入多个省份的定价指引,据此,医院便可就这个新的医疗服务向患者单独收费。包括北京、河北、山东、安徽及江苏等地方政府机关已发布了大量人群眼底影像分析的定价指引,公司还在协助包括四川、广东、陕西、江西、吉林及云南在内的多个省份的医院定价机制。作为行业先行者,鹰瞳科技的商业化路径没法跟随模仿,每一步都需要去亲力亲为。2)而院外的视光中心,公司主打的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去做赋能,特别是青少年眼健康管理方面的协同,包括如定制化的专业配镜处方,及预测近视状况并推荐治疗方案等,突出的就是赋能、服务。就目前所呈现的效果来看,院内、院外都呈现出全面加速态势。
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妥妥的研发驱动型,鹰瞳科技在研管线方面也相当丰富。首个三类证SaMD,Airdoc-AIFUNDUS (1.0)版本已商业化,2.0版本适应症会增加至三个,包括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22年Q4已递交申请,预期年内是有机会获批的(24年释放业绩)。3.0版本也处于开发后期阶段,预计26年上半年会递交申请。
第一,产品化已成熟医学指南的适应症。研发策略方面,鹰瞳科技HRS产品已经能辅助检测50多重疾病和病灶,但要拿证做SaMD产品,前期发展还是有所侧重点的,即优先做有成熟医学指南的适应症。比如:1)糖尿病,已有指南称“糖尿病病程是视网膜病变最重要的发生因素”;2)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是研究高血压的一项重要指标”;3)脑卒中“视网膜微血管的改变可预测脑卒中的发生”;4)冠心病“视网膜血管直径改变是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等,此类成熟的医学指南也都为公司研发指明了方向。
关于公司算法的科学性,也是得到了行业认可。比如公司产品曾获得了《柳叶刀·数字健康》封面推荐;今年4月在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公司P系列眼底相机和近视治疗产品获得了“特别表彰金奖”;著名医学期刊《Science Bulletin》显示,使用鹰瞳科技的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无创、快速且便捷地识别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风险,AUC为0.97;北京同仁医院专家建议,应广泛使用眼底检测作为预扫描全民健康状况的一种基本工具。
第二,按照检出率的顺序,启动诊断及治疗一体化新引擎。中期报告中披露,鹰瞳科技正推出与外部治疗计划相结合的内部开发治疗及干预解决方案,以实现诊断及治疗一体化,将业务推进到新一阶段。有点拗口,简单的说就是以前公司的算法在“辅助检测和诊断”部分,但检测、诊断、治疗通常是连续的,一个成熟、科学、完善的算法岂能不覆盖治疗部分?当然公司目前的研发整体还是突出一个“辅助”,即辅助医生去做更精准的判断。
如何通过与外部治疗计划相结合,开发自身内部的治疗及干预解决方案呢?自然还是靠人工智能。按照公司的理念,是一个由AAI(分析式人工智能)向GAI(生成式人工智能)转变,及进一步发展为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演进过程。
比如糖尿病,通过不断检测,可实时跟踪医生的治疗及患者用药情况,从而进行有效反馈。又比如在青少年眼健康领域,既能实时跟踪患者的眼健康情况,也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如斜视、弱视的传统治疗方法,还能做出病理性近视演变预测。又比如公司的HRS产品,凭借全球最大规模多病种视网膜影像AI的真实世界研究支持,不仅是能对50多种疾病做检测,也能对若干病变做演变预测,以提醒用户早一步做预防。
第三,人工智能赋能,普惠医疗发展理念。鹰瞳科技的发展理念是注重普惠性,其英文名Airdoc的本义也是希望让健康无处不在,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并负担得起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就对视网膜影像取样的眼底相机来说,传统的医用眼底相机动辄十几二十万甚至上百万,但鹰瞳科技自研的P型、D型眼底相机,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将价格已经大大削减了下来。且随着公司长沙工厂的投入运营,后期成本方面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公司创始人强调希望未来能将眼底相机做到几百元的价格,让每个家庭都能用得上,真正做到普惠全人类。
除了P型、D型眼底相机,公司在研的还有一款M型眼底相机,该款相机是一款整合了更多生物传感器的多模态健康扫描仪,不仅能高效捕捉视网膜影像,还能获取其他生理数据,如心电图、血氧和血压等。收集多模态生理数据,一方面是为了丰富HRS产品的算法能力,也是向GAI及AGI演进,及检测、诊断、治疗一体化服务的必要基础。
将人工智能治疗解决方案整合至现有的诊断技术中,当前落地最快的要数鹰瞳科技的近视治疗仪产品了。该设备运用人工智能光学技术,通过低强度光反复照射眼底,增加脉络膜的厚度,抑制眼轴的过度增长,从而控制近视加深。公司的这款近视治疗仪产品已经正式商业化,受到了市场认可与欢迎,并在视光中心等商业化场景下的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发挥了一站式服务能力。
于是,从检测产品、诊断产品到治疗产品,鹰瞳健康依靠研发驱动,新引擎路径也逐渐清晰。
$鹰瞳科技-B(02251)$ $爱尔眼科(SZ300015)$ $九州通(SH600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