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暴跌80%的龙头大佬,受挫了,也是大佬!)
来源:雪球App,作者: 港股投研所,(https://xueqiu.com/5028847775/220009767)
港股这一年多以来相当惨淡,很多行业大佬股价遭受腰斩,脚踝斩也不在少数。一些大佬走着走着不见了,有些大佬则负债累累,而多数大佬仍在砥砺前行。
复盘颐海大佬,业绩高增,高位不配股
今天要说的大佬是颐海国际(01579.HK),吃货们的家中必备。颐海2012年从海底捞独立出来,16年率先港股上市,13年至20年收入CAGR达50%,纯利CAGR达70%,妥妥的高成长标的。21年收入干到了59.43亿元,纯利到7.66亿元。火锅底料行业第一,中式复调行业第三。
16年上市初期不到30亿市值,到21年初最高逾1500亿,可谓超级大牛股。上市以来坚持派息,且派息率稳定在28%。股东结构牢靠,即使股价历史高位,也没有配股之类的操作,总股本数自上市以来未变动。
衣食住行板块,自有其吸引人的地方,随处可见、可买的品牌,投资对应公司会多一些确定性。颐海旗下的海底捞品牌火锅底料想必很多人买过,其他的如自热火锅、自热米饭等方便速食,以及“筷手小厨”小龙虾复调为代表的中式复调产品等,都是各大商超、线上的顶流产品。
股价方面,16年上市之后顺风顺水,但21年初见顶,市场偏好急转直下,作为行业大佬也是遭遇了脚踝斩,极其夸张。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6年7月至18年9月,颐海上市至海底捞上市前的这段时间。股价涨了约6.6倍,收入从16年的10.88亿元,增至18年的26.81亿元,CAGR约56.98%;纯利由1.87亿增至5.18亿,CAGR约66.43%。
第二阶段,18年9月至20年1月,海底捞上市后至20年疫情前。期间股价也涨了约1.4倍。19年业绩持续高增,收入增59.7%至42.82亿,纯利增38.79%至7.19亿。
第三阶段,20年1月至21年1月,疫情期间逆市爆发。股价涨了2.2倍,并于21年1月创下148.297港元的历史高位。20年收入增25.16%至53.6亿元,纯利增23.18%至8.85亿。20年疫情期间,颐海的关联方,也就是海底捞展开逆市拓店的骚操作,且受益“宅经济”催升公司第三方C端业务,业绩高增预期下,彼时市场一片叫好声。
第四阶段,21年1月至今,股价见顶后的加速下跌。至22年3月低见19.32港元,自高点跌约87%,妥妥的脚踝斩。21年收入增速降至10.87%,至59.43亿,纯利下降13.45%至7.66亿。关联方逆市拓店遭遇滑铁卢,录巨额亏损、大范围关店;第三方C端收入也受疫情打击,致业绩放缓,市场信仰随之崩塌。
前三阶段是颐海业绩和估值的“双击”行情,第四阶段则是残酷的“双杀”。伴随企业“变好”的过程耐心持有,投资回报会很可观。市场躁动期,追求最疯狂的那一段,刺激的同时风险也相当高,毕竟100多倍PE的消费股?可是,当优秀企业遭遇阶段性困境,跌到天怒人怨时,却又值得重新认识了。
疫情下的餐饮板块,从极热到极冷,外资大行高位提目标价
就港A两地餐饮、复调行业代表公司来看,股价都在2021年初见顶,其后开始漫长下跌旅途,跌幅多超过了70%。其中,海天味业跌幅最少,也遭遇腰斩,呷哺呷哺跌幅高达约90%。
20年H1数据,餐饮业已现疲态,但彼时股价仍冲高中。这跟当时市场对疫情的乐观判断,及行业公司表现积极进攻态势有关。复调公司业绩20年还都有不错增长,是受益于“宅经济”引发的消费井喷。至21年初预期转淡,加之疫情持续扰动,悲观情绪蔓延,板块始终未能展开有效反弹,一路跌至谷底。
1)海底捞,20年新开门店544家,当年营收仅增7.75%,纯利下降86.81%。如此激进的扩店步伐,忽视了疫情的冲击力,可彼时“高速扩张”的渲染下股价却也不断拉升(20年股价涨幅逾90%),但最终业绩无法兑现,百倍以上PE泡沫也被刺破。
2)九毛九,作为20年的上市新贵,股价一年也涨超250%。20年营收微增,纯利下降24.5%,也受到疫情影响。但当时大环境是“看多”,不缺少寻找闪光点的慧眼,比如九毛九20年H2业绩有明显复苏,旗下九毛九餐厅战略收缩,太二餐厅却在逆市扩张,相关的同店收入、翻台率等数据也给予了乐观预期。21年初的高位,大摩、野村等大行都将公司目标价推升到了40港元以上,谁知后面跌到了10港元。
3)复调领域的天味食品,20年H1纯利高增逾90%,前3个季度都有不错增长,到Q4才出现增速下滑,股价一年涨幅169%。“宅经济”刺激了复调的市场需求,头部公司也享受了一波红利。不过也在21年初见顶,此后又有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上涨等诸多利空,未能打破下跌趋势。
餐饮板块从极热到极冷,转折点在21年初,是疫情打破了增长逻辑,更多却是市场风险偏好的剧烈转变。很多大行在高位积极唱多,后面跌下来,又纷纷下调目标价,一定程度助推了市场极端情绪。
颐海的困境,增速连续2年下滑
颐海20年和21年业绩增速连续回落应该是目前最大的困境。20年收入增速放缓,主要是关联方海底捞的业绩失速,疫情影响其门店收入,也影响颐海的出货。21年增长乏力则是第三方收入增长不及预期,C端竞争加剧及清理库存等因素所致。
复合调味品近年保持着高景气度增长,20年疫情催升“宅经济”概念,也给行业加了一把火。于是,嗅觉敏锐的资本闻声而来,传统的基础调味品行业头部企业也纷纷入场复调赛道。如20年下半年海天味业率先推出火锅底料和复合调味酱汁,21年上半年中炬、千禾、李锦记、加加等酱油龙头也跟进推新。
行业竞争加剧,带来了销售费用率的上升,压制了毛利率,也推升了库存。以及上游原材料涨价,更是雪上加霜。至21年疫情反复影响、经济下行,冲击下游需求,行业也开始了洗牌。
困境中的反转,海底捞统治地位稳固,复调行业洗牌近尾声
颐海国际产品组合包括:火锅调味料、中式复合调味料、方便速食和其他,21年收入占比分别约60.7%、8.92%、28.66%、1.72%。火锅底料属于基本盘,增速、毛利都较稳定;方便速食近年增长迅速,成为了新的增长点;中式复调壁垒更高,毛利率高于方便速食,前景广阔。
公司是BC两端双轮驱动。B端收入主要是来自关联方海底捞的业务,13年至20年收入CAGR约35%。C端第三方业务近年发展迅猛,得益于海底捞品牌影响力及自身渠道建设,很快冲到了行业前排,13-20年收入CAGR达约65%。其实,20年第三方业务的收入占比就升至70%以上,对海底捞的依赖已不大。困境反转怎么看呢?
首先,海底捞无疑仍是颐海的重要基本盘。21年亏损41.6亿,是关闭276家门店带来的一次性损失。20年激进扩店带来沉重打击,好在及时止损。其它的数据如翻台率、客单价下降,都属于疫情的短期影响,后面凭借海底捞的管理效率,很快都会追回来。海底捞的餐厅依旧门庭若市,品牌、体量仍是绝对的行业大佬,新店扩张因为疫情暂缓,但不会止步。资产负债表里也还躺着58亿现金呢,没有过不去的坎。
其次,在18-20年,国内复合调味品(包括火锅底料、中式复调、西式复调等)行业发展迅速,B端餐饮连锁化趋势下的“去厨师化”、“标准化”和C端中青年群体对口味和烹饪效率的追求,都刺激了复合调味料的崛起。当然,国内复调仍处于成长初期,渗透率相比海外有不少提升空间,长线逻辑依旧很坚挺。颐海在火锅底料领域一家独大,中式复调处于行业第三的水平。新品研发、渠道搭建、产能部署方面近年均取得不错成绩,护城河优势明显,伴随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对未来的业绩贡献可期。
此外,21年H2复调行业洗盘也渐进尾声:1)中小企业抗压能力不足开始减产或出清;2)第二梯队企业全国化扩张进度放缓;3)海天、中炬等品牌推广力下降。可以说,这个行业虽然进入壁垒不太高,但对经营要求较高,C端更是考验品牌力和渠道力。预期行业洗牌结束后,龙头也将享受更多份额。
最后,方便速食业务,颐海17年推出自热火锅系列产品,吃到了行业红利。21年新上市13款方便速食产品,总数至36款。速食的毛利率不及复调,可单品货值较高,能带来不错业绩弹性。22年产能瓶颈有望打开,自产率提升能改善毛利率,及线上渠道发力,也很有看点。
总的来看,目前趴在20港元附近的颐海,底部很明确了。遭受疫情打击,又被港股熊市拖累,可低谷期不会成为常态。线下商超、线上购物平台,都还是大佬在领队,依旧值得信赖。
$颐海国际(01579)$ $天味食品(SH603317)$ $海底捞(06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