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港股 - 公司报道 - 正文

中国华融(02799):2021年扭亏为盈 “回归本源、聚焦主业”成效凸显

来源:智通财经网 2022-03-29 15:51:5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中国华融2021年实现业绩扭亏为盈,“大不良”领域价值成长值期待。

(原标题:中国华融(02799):2021年扭亏为盈 “回归本源、聚焦主业”成效凸显)

3月28日,中国华融(02799)发布2021年度业绩公告。公告显示,整体业绩方面,中国华融2021年实现收入总额约930.67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3.4%;全年实现净利润19.86亿元,归母净利润3.78亿元,实现扭亏为盈,整体符合市场预期。与此同时,公司有效管控压降资产负债,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至93.4%,资本充足率为12.95%,符合监管标准,较上年明显改善。

聚焦主业 平稳增长 体现成长韧性

智通财经分析,中国华融2021年实现业绩扭亏为盈,得益于公司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的一系列主动调整。如年报提及,中国华融正持续向“大不良”行业的资源整合者、综合解决方案的统筹者、价值投资者转型,建立“大不良”行业产业链生态圈。

2021年,作为公司收入、利润主要来源的不良资产经营主业实现营收517.48亿元,说明公司未来发展将不再单纯依靠加杠杆和做大规模,更侧重的是打好手中不良资产主业的王牌。

具体到业务品种方面,收购处置类业务加大收购力度,拓展收购范围,提高资产周转效率,实现处置收益稳定增长,全年处置不良债权资产总额339.58亿元,实现收益84.12亿元,增长16.2%。根据公司官网消息,个贷等新业务实现零的突破,定制包、反向包规模提升。

重组类业务在2021年加速推进业务转型,在破产重整、国企改革相关业务、大型实体企业纾困、违约债券收购、城市更新等多个领域,帮助包括雨润集团、三胞集团、辉山乳业等多家企业摆脱困境实现资产盘活和价值提升,在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有力作用。报告期内,公司重组业务运行稳定,整体呈现稳健投放策略下的净回收态势。

股权业务方面,公司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投向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计算机、通信等领域,市场化债转股业务2021年实现收入58.90亿元,大幅增长216.7%;累计投放总量358.51亿元,增长4.9%。

在智通财经看来,2021年,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疫情影响,不良资产行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局。中国华融在复杂的经营环境下取得扭亏为盈的业绩答卷实属不易。这其中亦有公司持续“化险瘦身”的成果。

化险瘦身完善内控合规 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

据智通财经了解,中国华融正着力推动华融证券、华融湘江银行、华融消费金融、华融信托等子公司股权的转让,各项事宜正稳步推进。2022年1月27日,中国华融与国新资本签订合同,拟以109.33亿元作价受让华融证券72%股权,转让完成后,中国华融不再持有华融证券股权,本次转让所得款项将用于补充公司资本金和一般营运资金。此外,华融交易中心股权转让工作已完成了工商登记变更,华融消费金融也与宁波银行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公司其他金融牌照类子公司的股权转让工作也在稳妥有序推进中。

早在2019年初,中国华融便提出了“全面推进化险瘦身,回归不良资产经营主业”的目标。据智通财经观察,中国华融围绕既定战略目标在2021年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大标志性事件是,中国华融在2021年底通过发行股份引进了中信集团等五大战略投资者,通过引战增资,中国华融有效补充了核心一级资本,改善了资本监管指标和股东结构,大幅提升了风险抵御能力,巩固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市场人士分析认为,战投的引入将与中国华融形成优势互补、业务协同、经验共享的格局,有助于更好提升主业发展质量。值得一提的是,业绩发布同期,中国华融还发布了股东权益变动公告。公告指出,财政部拟将华融3%的股份转让至中信集团。本次权益变动后,中信集团将持有华融26.46%的股份,超过持有24.76%股份的财政部,跃升成为华融的第一大股东。市场分析,中国华融作为国有金融企业,无论是引战增资,还是本次股东权益变动,本质上都属于国有金融资本布局的优化,其国有权益比例在增加,控制力在增加,国家支持力度在增大。从性质上来看,华融仍是国有金融控股企业,其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财政部均为国家背景,股权穿透后,其第一大股东中信集团90%的股权亦由第二大股东财政部持有。公告也指出,本次权益变动不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权变化。

不良资产市场空间扩容 华融拥抱价值成长

在智通财经看来,中国华融“回归本源、聚焦主业”实现轻装上阵后,公司在“大不良”领域的价值成长值得市场期待。

其核心逻辑是,受疫情与金融周期滞后性的叠加影响,预计未来银行不良贷款仍面临上升压力。同时,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结构的持续调整,实体经济领域风险资产出清承压;房地产融资、地方债融资和影子银行融资等领域的风险受政策影响将持续暴露,信托、违约债券等非银行类不良资产潜在供给也将继续增加,实体企业纾困需求不断增多也将催生大量重组业务机会。未来,逆周期、跨周期、多元化、定制化的救助性金融服务需求增多,“大不良”领域业务机会将不断涌现。

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例,截至2021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8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55万亿元,增幅5.39%;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3%,较年初下降0.11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不良资产市场供给稳定。虽然银行出包意愿有所降低,但展望2022年,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以及信托等非银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管控压力仍然存在,将成为未来不良资产主要供给方。同时,受持续去产能去杠杆、行业及地区管控等影响,部分行业不良将加速暴露,为问题企业重组、上市公司纾困以及破产重整等业务提供了市场机遇。

面对这一轮发展机遇期,以中国华融为代表的四大AMC近年来纷纷提出战略转型,积极回归不良资产主责主业,充分发挥逆周期金融救助功能,拓展“大不良”商业新模式。经过转型后,聚焦主业、业务结构明显改善的行业龙头中国华融有望抓住市场机会,迎接新一轮价值成长。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