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港股 - 新股资讯 - 正文

新股前瞻|剑指“运动科技第一股”,Keep亏损冲刺港股IPO

来源:智通财经网 2022-03-02 17:41:3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在冲刺上市的过程中,Keep又将给出一份怎样的答卷?

(原标题:新股前瞻|剑指“运动科技第一股”,Keep亏损冲刺港股IPO)

从年初的女足夺得亚洲杯冠军,再到苏翊鸣、谷爱凌等运动健将在冬奥赛场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全民健身的风再次从“双奥之城”北京刮向了神州大地,引爆了外界对运动产业的极大关注度和热情。

趁着这股东风,国内最大的在线健身平台Keep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倘若能成功上市,Keep将成为港股运动科技第一股。作为一家早前多轮融资中就已融到了F轮的公司,Keep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并不陌生,在冲刺上市的过程中,Keep又将给出一份怎样的答卷?

连续亏损,烧钱能否烧出好未来?

对于当下的年轻人而言,居家健身或许是疫情之后最大的改变。“宅经济”盛行的同时,疫情同样令年轻人警醒,并开启“自律快乐”模式。因此,尽管Keep从2015年就已经开始瞄准线上健身赛道,但真正的爆发却是在2020年前后。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2021年,Keep的总用户数超过了3亿,2020年及2021年Keep平台平均月活跃用户分别为2970万和3440万,其中,2021年三季度平均月活跃用户数量(MAU)达到4175万,堪称线上健身界的“顶流”。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业务逐步拓展到智能健身设备及配套运动产品、互动直播健身课程等。近年来,Keep的规模逐渐增长的同时,营收不断增长,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分别实现营收6.63亿元、11.07亿元以及11.59亿元。

从业务结构上来看,Keep的收入主要来自品牌产品收入、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收入以及广告及其他服务收入三个部分。

细分来看,自有品牌产品收入方面,2019年收入为3.96亿元,2020年为6.37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收入为6.38亿元;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收入方面,2019年为1.51亿元,2020年为3.38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收入为3.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49亿元增长32.8%;广告及其他服务收入方面,2019年收入为1.16亿元,2020年收入为1.32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收入为1.4亿元。

从业务发展来看,Keep始于线上健身,平台的内容主要分为录播课和直播,2021年Keeper跟随录播课在平台记录约10亿次锻炼次数,截至2021年末已涵盖超过10,000节录播课;同样在2021年,平台上提供超过13,000节直播课,互动总数则从2020年第四季度的90万增加至截2021年第四季度的250万。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多元化、定制化的课程内容,Keep的会员渗透率已从2020年的6.4%增至2021年的9.5%,可见其能够成功扩大平台用户基础,从而为自有品牌产品的销售埋下伏笔。

而Keep最终落实到变现路径,从卖服务到自营产品带货,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在智能健身设备部分,截至目前,Keep推出的智能单车、手环、体重秤、跑步机等智能健身设备可通过与线上健身内容协同配合,平台的用户粘性进一步增强。此外,基于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市场需求,该公司逐渐以Keep品牌提供各种运动产品,包括瑜伽垫、哑铃、运动服、护具和其他健身配件。同时,Keep亦提供代餐、健康零食、营养补充品等健身食品。

然而,业务和规模的成长却并未给Keep带来实质性的利润体现,截至目前,该公司尚未实现盈利,2019-2021前三季度,净亏损分别达到7.35亿元、22.44亿元及24.58亿元。同期,经调整亏损净额(不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及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分别为3.66亿元、1.06亿元、6.96亿元。

之所以亏损,或许需要归类于Keep与多数互联网企业的“打法”相似,销售及营销开支成为其最大的“烧钱”支出项目。2019-2021前三季度,Keep在该项上分别花费约2.96亿元、3.02亿元、8.18亿元,特别在2021前三季度中,Keep的销售开支甚至猛增超3倍,占到当期营收的七成。

与此同时,该公司期内分别录得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净额约2.77亿元、7.08亿及7.57亿元。能够鲜明的看到,即便做到如此高的市占率和体量,Keep反而依然在加大烧钱的力度,用以持续巩固市场地位。

不过,面对连年亏损,Keep的心态还是比较良好:“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九个月亏损,是由于优先考虑战略路径的制定和商业模式的优化,而非立即实现收支平衡。”

同质化竞争下,Keep如何突围?

灼识咨询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的健身人群为3.03亿,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4.2亿人,而且近五年来,中国健身产业市场规模每年增速在30%,而中国健身人群的平均支出仅为2596元,不到美国健身人群平均支出的1/5,全民健身的巨大的市场有待挖掘。

想要吃下这块蛋糕的不止有Keep,随着智能设备的兴起,在线健身变得越来越普遍,同类的竞品APP咕咚、乐动力、悦动圈等不断涌现分瓜分Keep的目标群体,还存在B站、微博、抖音、小红书中随处可见免费的在线健身打卡课程内容,而且分享也能受到其他人的评价和交流,Keep同这些社交短视频APP比起来就变得不那么香。

而在免费吸引新用户方面竞争加剧的同时,Keep的电商转型也不算顺利,现在Keep商城中售卖的智能装备、健康食品、运动服饰等商品,大都是贴牌代工商品,懂健身的人不为所动,小白还会受到其他品牌的诱惑。在轻食领域,薄荷健康、橙子快跑、田园主义等新品牌正在快速入局。另外,拥有庞大流量和资本的小米同样布局健身领域,推出了包括走步机、划船机、健身车、手环在内的多款智能运动装备。

比起小米的品牌度,Keep并不占优,于是Keep又接连推出了线下健身空间Keepland、智能硬件KeepKit、轻食Keeplite,并且宣布要退出优选健身馆,计划在2022年开出100家店,让专业教练入驻的同时还要下调团操课的费用,意图将流量转到线下,最终实现变现,但线下也有超级猩猩等专注线下健身的玩家在等待爆发的机会。

同时,Keep多点布局带来的结果则是持续亏损,冲刺港股IPO融资实现“江湖地位”的巩固。事实上,Keep现在9.5%的市场渗透率仍是高出行业平均水平,但如何提高免费用户向付费用户的转化,仍然是Keep这么多年来的“必修课”。

因此,看似“多面开花”的Keep或许需要思考,究竟哪块业务才是核心,又如何将多元化的业务链接运动科技生态。赴港上市或许将是一个开端,但在未来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Keep是否有能力大破质疑,或许仍需要时间来给我们答案。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