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智通每日大行研报丨思摩尔国际(06969)获华泰证券唱好 中金予小鹏汽车-W(09868)目标价271港元)
智通提示:
天风证券称,理想汽车-W(02015)2021年四季度预计交付量为30000-32000台,若能够达成,将刷新公司单季度交付量新高,此交付量指引平均后Q4单月交付量将破万。
大摩称,中金公司(03908)股价受惠于明年首季的市场流动性更为充裕,及明年A股主板注册制新股上市将会有进展,相信股价超过80%几率在45日内将上升。
华泰证券认为,思摩尔国际(06969)估值中枢有望显著提升,基于11月26日监管主体的明确,11月30日国标征求意见稿的出台。
理想汽车-W(02015)获大行一致唱好 中金予其目标价207港元
中金:维持理想汽车-W(02015)“跑赢行业”评级 目标价上调至207港元
中金称,理想汽车-W(02015)突破供给瓶颈,11月销量超预期,其11月交付量13,485辆,同比升1.9倍,环比升76.3%。首十一个月计,累计交付量76,404辆,同比升近1.9倍。11月销量环比大增,主要来自芯片短缺导致的供给瓶颈缓解。同时,理想One也成为首款单月销量破万的车款,售价3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自主品牌车型,也成为大中型SUV销售冠军,打破细分品类销量纪录。中金称,理想汽车研发和渠道布局继续扩张,NOA智能驾驶、HPC高压快充陆续落地。大单品战略成效显现,稳步迈向多元,长期成长可期。
天风证券:理想汽车-W(02015)收入毛利率再创新高 业绩指引超预期
天风证券称,据理想汽车-W(02015)业绩展望,2021年四季度预计交付量为30000-32000台,收入为88.2-94.1亿元,若能够达成,将刷新公司单季度交付量新高。该行认为,此交付量指引平均后公司Q4单月交付量将破万,显示出手订单的充裕性,若芯片及动力电池等供应链能够支撑,有一定概率公司交付量可超过此预估值。公司Q3收入总额达到历史新高的77.8亿元,同比增长209.7%,环比增长54.3%,主要得益于交付量的提升。公司Q3整体毛利率达到23.3%,其中车辆毛利率为21.1%,相比Q2车辆毛利率的18.7%呈上升趋势。公司2021年Q3经营现金流量为21.7亿元,较Q2增加54.1%,自由现金流为11.6亿元,较Q2增加18.6%,该行认为公司现金流情况较好,也显示了公司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大和:维持中国旺旺(00151)“买入”评级 目标价上调至8.6港元
大和称,由于中国旺旺(00151)产品均价提升,及乳制饮品的销量势头比预期强劲,上调2022-24财年收入预测3%至10%。同时上调2023-24财年每股盈测3%至4%,主因回购后股份数量下降。报告提到,与公司行政总裁及财务总监等高级管理层举行了业绩后会议,讨论了“旺仔牛奶”销量强劲增长的推动力、计划明年1月加价是否能抵销大宗商品成本压力(80%产品按年加中至高单位数),及销售渠道的发展。该行表示,在毛利率方面,由于低成本的奶粉库存已逐渐使用,公司会于农历新年销售期间为销售商提供更多支援,预期明年1月起加价的正面影响,会带到于明年4月开始的2023财年。
大摩:予中金公司(03908)“增持”评级 目标价26.55港元
大摩相信中金公司(03908)股价在45日内将上升,发生机会率超过80%。该行认为,公司股价受惠于明年首季的市场流动性更为充裕,及明年A股主板注册制新股上市将会有进展,且目前估值已处历史区间下限水平。
大摩:予华泰证券(06886)“与大市同步”评级 目标价14.51港元
大摩预计,华泰证券(06886)股价在未来45日内,约有70%至80%机率将上升,并认为公司价经沽压后,短期估值具吸引力,预期明年第一季度市场将获得更多流动性。
华泰证券:维持思摩尔国际(06969)“买入”评级 目标价91.2港元
华泰证券维持思摩尔国际(06969)盈利预测,2021-23年EPS为0.93/1.39/2.02元,参考可比公司Wind一致预期2021年65倍PE均值,考虑到公司壁垒深厚,予21年80倍目标PE。今年以来,国家对于教培行业的整治以及互联网龙头公司的管理影响了市场对于政策尚未明确行业的信心,随着11月26日监管主体的明确,11月30日国标征求意见稿的出台,该行认为思摩尔的估值中枢有望显著提升。该行重申公司的竞争优势:先发优势显著:技术领先、产品力领先、专利布局完善、全球市占率领先;与海外龙头的深度合作:PMTA框架下龙头品牌商与生产商深度绑定。
中金:维持小鹏汽车-W(09868)“跑赢行业”评级 目标价271港元
中金称,维持小鹏汽车-W(09868)11月实现交付15,613辆,同比升近2.7倍,环比升54%,连续三个月付运量破万辆,超出市场预期。智能化引领销量快速提升,2022年体现规模优势。报告认为,公司前置投入带动费用支出绝对额增长较明显,但伴随产能爬坡及新车交付带动规模效应,后续公司在把握智能电动机遇期的同时,有望继续体现明显的单车费用收窄。坚持软硬件全线自研,构建科技优势和商业模式创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