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药明巨诺赴港上市首日破发 过气网红CAR-T翻身难)
高瓴又失手了,药明巨诺破发!“巨诺(JUNO)与药明康德合资成立的免疫细胞治疗公司”,仅凭这个标签,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来可谓是备受瞩目。然而,药明巨诺今日上市高开低走,截至收盘报收22港元/股,跌7.56%,总市值82.76亿港元。
出身名门,荣耀与风险并存
提到药明巨诺,自然而然会想到药明康德和美国巨诺公司(Juno)。药明康德,A股最耀眼的医药公司之一、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行业龙头,港股市值已达3100亿港元。巨诺,靠着几个人的“精品团队”成立于2013年8月,成立次年就击败了全球制药巨头诺华,一举确立了其在细胞免疫疗法领域的龙头地位。
作为国内首个获得以CD19为靶点的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基本原理是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清除癌细胞。)细胞治疗产品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临床批件的企业,药明巨诺在资本市场上一路乘风破浪,各大知名投资机构纷至沓来,A轮融资获9000万美元,B轮融资获1亿美元。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其在全球发售9769.2万股,每股23.8港元,募集资金约20亿港元。
对于其今日破发,市场人士认为,这与港股新股市值回归理性、新股炒作效应减少不无关系。但从公司本身而言,其存在不少风险点。药明巨诺依靠CAR-T声名鹊起,却也因为CAR-T备受质疑。
从产品端来看,CAR-T对于2020年的医药市场来说,早就不是能轻易翻红的新事物。并且,随着外界对其了解的深入,其安全性、可及性等争议问题也持续存在。药明巨诺最核心的产品Relma-cel(JWCAR029),是CD19靶点的CAR-T产品。在巨诺的管线列表里代号为JCAR017。因在国外Ⅱ期临床试验出现了两名白血病患者由于神经毒性作用致死事件,随即被FDA叫停。
引进国内后,药明巨诺对其进行了本地化改造,如今已在国内申报NDA(新药申请)并进入优先审评,申报上市的适应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三线治疗。另外两个适应症为滤泡性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也已进入Ⅱ期临床阶段。整体而言,药明巨诺目前的管线全部来源于从外授权新药(Licence in)。除了上市核心产品,其余管线大多处于临床前阶段,距离上市还相对较远。
由于没有可销售的产品加上研发投入大,在业绩面上,公司目前尚未盈利。2018年-2019年以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前6个月,药明巨诺研发开支分别为0.76亿、1.36亿和0.82亿元人民币,净亏损分别为2.73亿、6.33亿和6.5亿元人民币,亏损呈相对扩大化趋势。截至2018年及2019年底,亏损总额分别为3.13亿元、9.42亿元。
免疫细胞治疗崛起难点多
CAR-T虽然不是新事物,但如今却有“过气网红”要再火一把的势头。前有复星凯特和药明巨诺新药申请不断推进,后有传奇生物成功赴美上市。如今药明巨诺也登陆港交所。众多CAR-T企业动作频繁,难道说,免疫细胞治疗产业要崛起了?
答案当然不能是肯定的。相较于PD-1靶向抗癌药,CAR-T更加小众,且其要突破的难点太多了。在治疗领域方面,CAR-T目前获批上市使用的皆是血液瘤适应症而非实体瘤。在所有肿瘤疾病中,血管瘤仅占一成。并且,CAR-T目前多用于无药可用时的肿瘤末线治疗而非一线治疗。同时,不良反应风险巨大。
在治疗费用方面,CAR-T治疗必须使用患者自体免疫细胞回输,没有通用型CAR-T异体输入实现规模化生产,造价高昂。2017年上市的两款CAR-T疗法Kymriah和Yescarta售价分别高达47.3万美元和37.3万美元。在天价费用压力下,上述产品的销售情况也不及预期。
而在监管方面,CAR-T可能变为按药和按医疗技术双轨监管,目前仍在征求意见阶段,这样的政策不确定性为CAR-T的商业化、产业化增添了更大的风险。而这几点障碍中任何一点,其突破的难度都不小。
但在小适应症未必没有大市场的诱惑下,全球企业在进军CAR-T的道路上可谓是“十分用力”。全球最大的临床试验注册库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底,中国登记在册的CAR-T临床试验项目总共394个,美国登记在册的CAR-T临床试验项目总共429个。复星凯特CEO王立群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CAR-T领域扎堆的现象比较严重,扎堆企业百分之七八十都集中在CD19这个靶点布局,相应市场竞争会很激烈。
仅就中国市场头部企业的最新情况而言,当前药明巨诺最大的竞争对手复星凯特与其的进度已经不想上下。这两家公司的两款产品均在2018年获批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又同在2020年申报NDA(新药申请)。如今都处于优先审评通道中。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