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米再度回归一亿像素怀抱 高像素只是当下厂商的自我狂欢?)
就目前手机市场而言,亿级像素真的有必要吗?
网友爆料小米 10T Pro 搭载有 1.08 亿像素主摄,再次回归一亿像素怀抱。相比之下,搭载有绝版麒麟 9000 芯片的华为 Mate 40 蓄势待发,或将配备 5000 万像素主摄,而苹果手机的摄像头一直维持在 1200 万像素。
可以看出,在像素这回事上,有些厂商显得颇为急功近利。
一亿像素是不是手机新门槛?
2019 年 11 月,小米带着 CC9 Pro 正式亮相,该款新机最大的亮点在于搭载了 1.08 亿像素主摄,这也是全球首款一亿像素镜头的智能手机。
随之就在今年年初,三星、摩托罗拉也相继发布了自己的首款一亿像素镜头智能手机。
事实上,在出现亿级像素之前,主流手机摄像头的像素标准已经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所需。这一前提下,在苹果、华为等依旧坚持在像素方面小步前进的时候,小米等手机厂商继续推出一亿像素手机,意欲何为?
就功能而言,亿级像素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记录更多的画面细节,可以为后期的裁剪等操作提供很大的空间。
犹记得在发布会上,雷军展示用一亿像素手机相机在太空拍摄地球画面带给观众的震撼感。提及 “拍地球”,这里不免会联想到华为的 “拍月亮”。
事实上,一亿像素的出现,某种层面上是在另一个角度实现了与变焦镜头同等的效果,只不过一亿像素是通过放大成片查阅和获取细节,而变焦镜头则是在拍摄过程中将目标进行放大,继而按下快门拍摄画面。
从理论上讲,只需要拍摄一张一亿像素的照片,即可随意截取成片中的任意细节,似乎在便利性上要优于高倍数变焦。既如此,一亿像素是未来手机相机的趋势吗?
事实上,以小米为代表的对高像素的追求的确受到了部分用户的认可,但也遭受到了来自友商和消费者的质疑。
一场关于 “高像素” 的厂商博弈
如果说小米是对一亿像素最狂热的拥簇者,华为就是对 “唯像素论” 的批判者。针对 “手机拍照是否应该追求高像素” 这一问题,双方也已经在微博上博弈数回。
去年 12 月,小米中国区总裁卢伟冰在微博上抛出问题:2020 年,友商是否会跟随小米 “错误” 的高像素方向呢?友商是否会止步于 4000 万像素呢?友商会不会发布 6400 万像素呢?而这里所提到的 “友商”,实为华为。
不久之后,荣耀产品线副总裁熊军民也在微博上作出了回应,一边捧着荣耀的拍照能力,一边影射 “单纯追求高像素” 是一种倒退:
短短时间内,双方利用文字你来我往,然而最终并没有争论出一个结果,也让作为吃瓜群众的消费者一时间也有点迷茫,高像素究竟好不好?是不是手机行业的未来趋势?
时间回到今年 7 月,华为与小米之间关于 “高像素” 的 “口水战” 再次出现在微博上,这一次华为方面第一个下场的是余承东。
整体来看,余承东最终所想表达的与此前熊军民所说的并无二致,强调拍照效果是一个包括像素数、像素大小、处理器与案件、软件算法以及芯片能力在内的系统性工程。同时他也指出,即便一亿像素通过多个小像素合成大像素,在最终效果上依旧与大底大像素的 Sensor 存在差距。这一次,小米方面以 “高解析力” 为由怼了过去。
事实上,早在去年年初的时候,行业中关于 “一亿像素” 的争议就开始渐渐涌现,观点持有者主要分为两个派别:
一派认为,高像素就是一场 “骗局”,这方面的代表有华为、蔡司等。
华为的态度不用多说了,至于专业像素技术者蔡司,在他看来,不论是旗舰全幅单反的大底,还是手机的小传感器,都会受到传感器尺寸的限制影响,也就是所谓的 “底大一级压死人”。
蔡司强调,硬性地增加像素的数量,只会减少每个像素的感光面积。从而导致感光能力下降,让拍照的画面出现更多的噪点。与此同时,即使目前最新的手机主控芯片,具备顶配内存和闪存的基础上,也不具备对高级别像素的处理能力,最终所谓的超高清像素拍照功能,也不过是利用四合一的方式达到高清的目的。
另一派认为,以高解析力为主要特色的高像素是手机相机的必然趋势,代表有小米、三星等。
就在今年 2 月举办的三星 S20 发布会后,雷军在微博上表示,高解析力肯定是方向,而且小米 10 全系标配 1 亿像素。截至目前,小米旗下已经有多款机型配备了一亿像素。
用 Redmi 产品总监王腾回怼余承东的博文来讲,“一亿像素最大的优势是高解析力,用户使用更多户外场景,一亿像素可以记录更多的细节,这是友商一直无视的优势,也是几百万用户选择的原因。”
与此同时,三星、摩托罗拉、诺基亚相继或即将推出一亿像素手机,也是对 “高像素” 的肯定。
算法与镜头之争,像素与大底之争,最终回到 “软硬件平衡”
犹记得数年前,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在手机上搭载 AI 系统成为产品趋势,于消费者而言,感受最深的改变就是拍照效果的变革。在这之前的手机发布会上,手机厂商在介绍相机的时候,展示的是成片的高清度,随着 AI 的应用,诸如美颜、防抖等渐渐占有一席之位。
随着基于 AI 开发的相继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在各手机厂商对擂的情况下,关于 “算法为王,还是镜头为王” 的争议逐渐开始涌现。事实最终证明,算法与镜头并非竞争关系,承担 “软件” 角色的 AI 算法激发出了 “硬件” 摄像头的最大效用,反过来,没有硬件的支撑,在强大的算法也不能做到像素的跨阶提升等。
现如今,针对 AI 与手机摄像头的结合已经成为了被厂商、消费者认可的事实,紧接着小米推出一亿像素手机的创举,则引发了新一轮争议,只不过这一次的主角不是像素与摄像头,而是换成了像素与大底。
从最终目的来讲,不管是小米所提倡的高像素,亦或是华为坚持的大底 + 大像素,都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一个极致的拍照效果,做到拍得更远、拍的更清晰等。
利用高像素,小米的确实现了高解析度,在手机画框不变的基础上记录下更多的细节,这一点从它分享的地球照片等就可以看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像素的提升,照片文件的体积也随之提升,这意味着需要更快的运行处理速度,以及更大的存储空间。
此外,就应用场景而言,亿级像素有多少人会使用?什么时候会开启使用?从镁客网的探访来看,“亿级像素” 并没有成为主流选择。与此同时,考虑蔡司所说的当前手机性能不足以匹配的情况,高像素于当下而言可以作为一个前沿趋势,但还不能达到普及的程度。
至于华为所一直强调的大底 + 大像素,“大底” 是当下所有手机厂商没有忽视的硬件配置。“底大一级压死人” 是一个不变的真理,只是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款便携式的消费电子产品,当智能手机搭载上更大尺寸的 CMOS 传感器,因此导致摄像头愈加突出的时候,消费者还会继续接纳它吗?就目前消费者对于当下手机摄像头凸出略有槽点的情况来看,似乎并不容易。
对比下来,虽然一亿像素提供了更高的解析力、保留了更多的细节,但就当下的日常使用场景而言,这一功能目前仅能作为尝鲜,并不能够形成一个 “用户习惯”,可以总结为是一个 “噱头”。至于大底,虽然消费者现在还能接受传感器变大而带来的手机外形上的一点变化,但是终会触到消费者忍耐的极限。
在这一点上,华为的观点还是颇为认同的,与其一味地强调某项性能,以 “噱头” 的形式诱导消费者,不如考虑如何平衡软硬件各方,推动手机相机产业的良性发展。
(文章来源:OF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