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港股 - 港股研究 - 正文

财华聚焦|大佬们爱上回购,见底信号?

来源:财华社 作者:毛婷 2021-09-08 20:04:4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往日遥不可及的腾讯(00700.HK),从今年2月中的纪录高位775.50港元,跌至大半个月前的阶段性低位412.20港元(回撤47%),只用了半年。在8月中跌至这一阶段性低位后,腾讯开始进行股份回购,截至9月7日,这家社交巨头已经累计回购223万股,合计回购金额达到10.41亿港元,依此计算,回购均价为466.51港元,较现价524.50港元折让11.06%。

(原标题:财华聚焦|大佬们爱上回购,见底信号?)

往日遥不可及的腾讯(00700.HK),从今年2月中的纪录高位775.50港元,跌至大半个月前的阶段性低位412.20港元(回撤47%),只用了半年。

在8月中跌至这一阶段性低位后,腾讯开始进行股份回购,截至9月7日,这家社交巨头已经累计回购223万股,合计回购金额达到10.41亿港元,依此计算,回购均价为466.51港元,较现价524.50港元折让11.06%。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以来港股回购金额最高的却非腾讯,而是一直热衷于回购的小米集团(01810.HK)。从年初至今,小米已累计回购了2.32亿股,合计金额达到59.87亿港元。

小米在三月发布的公告指,将不定期于公开市场回购100亿港元股份,这意味着该公司在不久的将来仍有四十多亿的回购额度。

今年以来回撤逾四成的中国平安(601318.SH, 02318.HK),持续受到卖盘压力,最近也化被动为主动,计划使用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不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以不超过人民币82.56元的价格回购其A股。

从8月27日至9月3日,平安已累计回购了5490万股A股,总回购金额达到27.68亿元人民币,均价为50.42元人民币。

当前平安的A股股价只有51.95元人民币,远低于回购最高限价,且仍有二十亿到七十多亿的回购额度,回购应会继续。

第二上市中概股大笔回购美国存托股

这还没完。

最近的监管措施使得科技股股价严重下挫,赴港第二上市的中概股早已计划好对其美国存托股进行大笔回购,回购规模远胜以上提到的三大巨头。

阿里巴巴(09988.HK)在2021年6月末的季报中就提到,将股份回购计划总额从100亿美元,增加至150亿美元(约合959.5亿元人民币或1166亿港元),这也是其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回购。自4月1日起,阿里巴巴已经回购了大约37亿美元的美国存托股(相当于人民币239亿元和港元288亿),远超上述三家公司。

网易(09999.HK)于2月25日宣布回购不超过20亿美元美国存托股,到其公布2021年上半年业绩时,将这一回购额度扩大至不超过30亿美元,目前该公司已回购5亿美元的460万股美国存托股。

此外,该公司还宣布了其纽交所上市子公司有道(DAU.US)的5000万美元回购计划。

百度(09888.HK, BIDU.US)一再提高回购额度:这家今年3月才在港交所第二上市的搜索巨头,在其上市招股书中就提到:回购授权由最开始的10亿美元,提高到30亿美元,后又进一步扩大至45亿美元。到发布2021年上半年业绩时已累计回购25亿美元。

以上这些交投最活跃的股份,如此卖力地进行回购,是否意味着绵延数月的调整已经结束?

见底信号?

市场一般认为,管理层、董事会是最了解上市公司状况的内幕人士,它们决定回购,意味着对公司的前景有信心,向市场释放的是非常正面的信号,但现实可能要复杂得多。

从以上腾讯、小米和中国平安的回购规模及均价图可以看出,在股价较低时,上市公司倾向于多回购,而在股价走高时,回购数量相对减少。上市公司的回购行为多少会对其股价带来影响,一方面是对沽盘的承接,另一方面是信心的提振——让投资者恢复对上市公司的信心,所以可以看到在大手笔回购后股价有所回升(平安的例子较为明显)。

回购所带来的信心,吸引了入市的资金流,也带动活跃股份的反弹。从以上三个表可以看出,这些热门股份的密集回购期是在8月中下旬之后——小米除外,因小米今年以来受到关于新能源车消息面的影响。

从下图可见,活跃股份,包括以上展开回购的股份,以及比较容易带动市场情绪的股份,例如美团(03690.HK)、京东(09618.HK)、快手(01024.HK)等,均从8月中下旬的低位反弹,拉升了大市的表现。

从这个层面来看,这一反弹主要源自市场情绪的转变。

但是,决定股价长远走势的是基本面因素。

不论是中式哲学还是西方理论,都认为“物极必反”。纵观从古罗马时期至如今的资产价格变化周期,再离谱的偏离都会回归到一个均值(合理、可承载)水平,就好比钟摆,偏离到极端之后会回到中点再偏向另一个极端。

基本面就好比均值(或轴心),价格偏离得再远,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基本面的合理水平附近——价格最终围绕基本面而变,只是变幅可能随资金的供求关系变化扩大或缩小。

从基本面来看,大型互联网企业如今的增长前景已经远非去年这个时候的市场预期:监管、市场形势的变化,严重影响了它们的经营模式和发展展望。

以腾讯为例,重要的收入来源游戏产业,将受到监管趋严的影响;社交平台和支付服务面临数据安全管理的隐忧;广告业务受到“双减”的冲击;投资则面临中概股上市不再顺遂以及资金流动性变化可能隐藏的估值风险……

相对于去年的这个时候,现在的腾讯增长潜力已经因为上述的问题而打了折扣,不能再以过去的衡量标准去判断,其估值有了向下修正的压力,所以这个时刻因为回购带来的信心提振,未必意味着长远趋势的形成。一旦出现更多不利消息,其走势可能逆转。

此外,公司的管理层未必能预知监管和不可把控的因素。

从下图可见,腾讯自2015年起已大幅减少回购,在没有回购的2015年至2017年以及2020年,其盈利增长非常强劲,纯利年增幅分别达到21%、42.7%、74%和71.3%,相较近十年年增幅平均值36.5%而言,已相当理想,但是该公司都没有进行回购,反而在增速相对和缓的2013年(约21.8%)、2018年(约10.1%)和2019年(约18.5%)进行百万股规模的回购,由此可见,其回购举动未必意味着对前景的看好,而更可能是对估值的维护。

再来看在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它们如此显著的回购规模均面向美国存托股,而非几乎等价的对应港股。联系到当前中概股所面对的环境,这似乎带有趁股价下挫为撤离美股市场做准备的意味。所以,巨额回购固然有稳定股价的用意,但同时也可能带有其他的考量。

综上所述,最近的回购举措不一定是见底的前奏,但这些交易无疑提振了信心,为相应资产的估值带来支持,在短期内应有利于巩固这些股份的股价表现。长远表现,则取决于这些企业自身的发展动能,以及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

毛婷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