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零跑上榜恒科:一场关于上升、阻力与时代坐标的三幕剧)
恒生指数公司最新季检结果公布后,零跑汽车被正式纳入恒生科技指数,这家曾被视作“二线新势力”的企业,如今真正站在了资本市场的视野中心。
表面上看,这属于常规的指数调整;但放在当下的行业周期里,这一变化更像是一部现实剧——关于企业增长、关于竞争压力,以及中国车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变化。
图源来自零跑微博官方
在这部现实剧里,零跑既不是主角,也不是配角。它的意义更多在于,它呈现了一条具有代表性的成长路径:从“工程能力”起家,到在成本、产品和渠道上建立体系化能力,再到借助全球伙伴加速走向海外市场。
这条路径并不轰动,却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节奏高度同步,从聚焦国内竞争,转向在更大范围内寻找确定性。
从性价比玩家到恒科成员,零跑的上升,不是运气
零跑上榜恒科指数,其象征意义大于资本意义。长期以来,外界对零跑的印象是“新势力第二梯队”“沉迷卷价格”,但事实上,零跑的上升路径并不是被动竞争后的价格下沉,而是一套高度一致的工程师逻辑。
正如零跑的性价比,不是单纯意义的“便宜”,而是逐渐形成的一种可持续的相对优势。
一直以来,在中国车市的极致价格战中,“性价比”往往容易被理解为“更低端”,但零跑的打法并非如此。它不是完全靠降低配置来迎合低价,而是通过工程自研提升配置密度、压缩成本空间,然后以较低价格呈现给市场。
这背后体现了零跑对其“工程师文化”的延续。这种文化也决定了产品的呈现方式,不是堆叠概念,而是优先保证可规模化、可复用、可降本。
再是零跑一直推崇的全域自研,一个被明显低估的成本锚。其源于座舱域、智驾域、动力域、车身域的高度融合,以及提高控制器集成度带来线束、硬件、标定的成本下降,和自研芯片和自研中间层软件减少外采依赖。
今年7月,零跑正式发布全新C11时,创始人朱江明揭秘,零跑核心部件自研率达65%,若这些部件采用外购,供应商毛利率将至少提升15%,整车硬成本将增加10%。
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曹力对比竞品时指出,同配置车型市场售价普遍在20-25万元区间。这也解释了C11能以14.88万元起售价保持高阶配置的核心原因。
图源来自零跑微博官方
由此可见,在当前“成本是第一生命线”的周期里,这种自研带来的优势,不仅不是负担,反而是战略级底座。
有了自研带来的整体毛利提升、供应链成熟后的成本进一步压缩、国际市场出货拉动规模摊薄以及资产结构优化后的费用结构改善,市场普遍认为零跑将在2025迎来整体盈利拐点。
因此,零跑跨入恒科指数,是其商业路径兑现的结果,而非一场意外的资本偏爱。它代表了一种趋势:中国车企能否从讲故事转变为现实,并构建可持续的增长曲线。
第二增长曲线的暗涌之下,零跑准备好了吗?
如果说国内市场的那条增长曲线,是清晰可见的上升,那么零跑正在押注的第二条全球化曲线,则是看不清的放手一搏。
现阶段,零跑与Stellantis的合作,使其一脚跨进欧洲、中东、南美,顺利绕过多数新势力需要烧掉几十亿才能换来的渠道试错阶段。
然而,越顺滑的地方,往往隐藏着真正的问题。
在国内卷价格、卷配置,工程做到极致的打法,或许并不足以支撑全球布局。全球化意味着一条比国内复杂数倍的路。
比如多国监管与标准的快速适配,售后体系的本地化运营,品牌力、溢价能力对长期定价的支撑,本地供应链的搭建及合规成本,全球研发协同的管理难度。
这些不是工程能力强弱所能解决的,而是全局组织能力能否承载的问题。相比起比亚迪、吉利这些体系型车企,零跑的组织厚度仍不足。尤其在本地化经验、国际合规体系、全球供应链运营上,都还有明显距离。
从路线上看,零跑试图在全球化中走一条“深度合作、深度服务”的路线,这是通往全球车企那条正确但艰难的路;但前期看不到结果,却必须不断投入。
而且,跨国车企与中国品牌的关系,正在变成一种极其微妙的组合,既需要彼此,又戒备彼此。对零跑而言,Stellantis既是机会,也可能是巨大变量。
合作顺利时,Stellantis是零跑的渠道杠杆;合作生变时,它也可能成为零跑的反向依赖风险。如果双方在战略路径、利益分配或技术迭代方向上出现矛盾,零跑会更为被动。
归根结底,零跑的全球化是一场必须打的仗,但它所具备的组织厚度、品牌势能和财务承压能力,能否支撑如此深度的全球扩张,这是一个需要时间验证的问题。
因此,零跑的全球化并不是一条“复制国内经验”的延长线,而是一场对自身体系能力的重新检验。真正决定成败的,不是短期销量和渠道扩张的速度,而是它能否在复杂的全球市场中建立起可持续的运营体系。
对零跑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时代给出的新现实:中国正在从全球车企的“市场端”向“规则端”转变,中国车企将迎接新的全球身份。
从输入地转为适配地,中国车企在全球崛起
博弈全球化、入驻恒科指数的同时,近期火热进行的广州车展上,零跑A10凭借高阶智驾的下沉成为车展热门新车。
图源来自零跑微博官方
从最初的没有展位,到现在拥有ABCD全系列的完整产品矩阵,零跑用六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漂亮的逆袭。
而车展上,超豪华品牌纷纷缄默,传统豪车奥迪开始兼容华为智驾,日系车开始搭载更多中国技术,合资品牌开始拥抱“油电同智”。
行业看见的是,全球车企意识到,中国市场不再只是全球车企的“输入地”,转而成为全球必须适配的核心市场。
过去十年,全球车企纷纷将产品输入中国;接下来的十年里,全球车企必须围绕中国市场重构产品、技术与路线图。
无论是智能化供应链、三电体系、成本效率,还是消费端的审美迭代速度,中国市场都在倒逼海外车企“向中国学习”。这意味着中国品牌第一次真正站在全球竞争坐标的中心,而不是被动跟随。
比如在销量上表现亮眼,且收获资本市场认可的零跑,就是这一趋势下的具象样本。
它展现了中国品牌在全球成本线上的定价权,还有中国车企在智能化上对全球车企的技术压力,以及在新兴市场的渠道渗透能力。
而未来的竞争也不再是“谁价格更低、谁更智能”,更在于全球品牌力的长期构建、应对本地供应链合规成本的上升等维度。
在这个成本效率成为全球车企的共识、中国供应链成为全球行业的底层逻辑的时代,中国车企的全球化也将从过去的顺风扩张进入一段长期的多线作战。
零跑身处这轮趋势之中,既不是最大的受益者,也不是最大的风险承担者,但它是一面镜子,折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秩序重构中的真实处境。
而零跑上榜恒科,也是一场符号意义大于短期价值的事件。它象征的不只是“零跑更上一层楼”,而是中国车企正在集体走向一个新的时代坐标。
作者:土耳其热气球
来源:港股研究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