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培育一批世界级“明星”科技企业 科创板重任在肩未来可期)
“在持续创新、公开透明的生态环境引导下,未来科创板有望涌现一批世界级的‘明星’科技企业,正如科创板的英文名STAR Market所寄予的美好愿景一样,拥有更多的rising star companies(冉冉升起的明星企业)。”11月13日,在202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投资者大会上,上交所副总经理傅浩说。
自2019年设立以来,科创板便突破传统盈利门槛,允许未盈利企业、红筹企业及特殊股权架构企业上市,开辟科创企业专属融资通道。近两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完善科创板制度供给:发行端,推出科创板“1+6”政策组合,并将第五套上市标准进一步扩围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前沿领域;持续监管端,实施“科创板八条”改革,优化并购重组机制,同时率先推出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制度。
科创板以制度创新,持续为硬科技企业营造友好的、包容性强的生态环境,有望吸引和培育更多优秀的世界级科技企业。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科创板目前已集聚115家生物医药企业,涵盖重大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等领域,使科创板跻身全球第三大生物医药上市地,助力我国建设生物医药创新高地。
中国能否诞生世界级的医药企业?在大会圆桌讨论环节,恒瑞医药全球研发总裁张连山表示,中国创新药企业要达到世界级,需要将创新药在海外实现10亿—20亿美元的销售。在他看来,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水平与国外的距离越来越短,近几年,国外大公司纷纷到中国购买许可创新产品,说明国内创新药公司已具备一定实力。
奥浦迈董事长肖志华说,国际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多是通过并购与创新研发成为全链条的国际化大企业,这条路是可行的,“中国也有希望,但需要时间”。他同时强调,对中国创新药企业而言,一定要有核心业务,需具备核心竞争力与竞争壁垒。
肖志华表示,并购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同时还需要出海,仅在中国市场竞争还不够,一定要到国际市场体现核心竞争力。在他看来,收入要达到100亿元,才能说明一家公司在行业内具有全球竞争力。
而奥泰生物董事长、总经理高飞则认为,国际化是衡量世界级企业的重要因素,但仅从销量来衡量较为单一,因为不同行业不同项目的销售金额偏差较大。他认为,未来作为一家国际性企业,“大”虽是重要因素,但主要还得“强”,细分领域的知识产权、产品质量和口碑等才是衡量世界级企业的关键指标,而不是简单看销售额。
科创板上市公司的经营是国际化的。傅浩介绍,以生物医药公司为例,近年来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BD(Business Development,商务拓展)快速增长,根据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数据与分析机构Deal Forma的统计数据,今年以来,中国相关BD交易已占全球总交易量的38%,其中,科创板创新药公司出海成果显著。
“公司愿意把产品License-out(对外授权),也是想要创新药价值最大化。”张连山说,“出海渠道有多种,但无论哪种,都是产品价值得到实现最重要,至于影响力,一个创新药不仅服务于中国患者,还能服务全世界的患者,中国创新药的影响力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肖志华同样认为出海是一道必答题。“国产替代后如何实现国际化,这是我们每年都会考虑的问题”。高飞则透露,公司海外业务占比近95%,国际市场已是公司主要市场。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步伐也在持续加快。傅浩表示,上交所将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以更完善的制度让国际投资者“看得清、投得稳”,以更通畅的合作机制让科创企业“走得远、发展好”,以更高效的服务生态让资本配置“更顺畅、更高效”。
“要成为一家世界级公司,需具备几大因素,包括行业机会、国际环境、持续创新能力以及包容性的团队。”包括肖志华在内的与会人士均坚信,中国一定会诞生世界级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