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万亿销售的“双十一”大促背后,港股消费和科技板块正在“等风来”)
随着今年双十一收官,天猫双11总交易额定格在5403亿元,较去年稳步增长;京东11.11累计下单金额超3491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两大平台合计突破8900亿元大关。而在细分领域,抖音超4.1万商家直播销售额同比增长500%,则说明了直播电商渠道的活跃。
据复旦大学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测算数据,今年双十一期间全网零售额近2.4万亿元再创新高,同比增长超10%。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双十一期间“AI+电商”模式屡次被提及,从市场趋势来看,随着AI技术加速走向商业化应用,越来越多的线上电商平台希望借此AI打造“第二增长曲线”。然而这一趋势映射在港股涉及电商的多个板块中,却显示出了不一样的投资逻辑与市场走势。
消费板块:“高性价比”的反弹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在最近触及2580.36点阶段性低点以来,恒生消费指数基本实现近6个交易日的持续反弹。
从政策端来看,11月7日,财政部发布2025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将继续实施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11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消息,称随着扩内需等政策措施持续显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由上月下降转为上涨0.2%,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继续上涨,涨幅连续第6个月扩大。此外,11月1日起实施的免税新政新增手机、运动用品等热销品类,同样利好港股中相关消费链条企业。
直接影响因素方面,和A股主打以白酒、食品为主的消费概念不同,港股消费概念股覆盖了电商、潮玩、新茶饮、国潮美妆等稀缺赛道,服务消费占比超60%,正好与目前的双十一大促形成共振。
而从估值的角度来看,恒生消费板块目前的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存在明显的配置成本优势。自今年8月26日触及阶段性高点2998.67点后,恒生消费指数进入了持续的下行通道中,并在11月5日跌至2580.36点的阶段性低点,区间累计最大跌幅达到13.95%,而这使得该板块估值跌至低位。
Wind数据显示,恒生消费指数的PE-TTM仅17.79倍,处于近10年22.04%的估值百分位。由此可见,在港股消费板块长期调整后,估值已回归合理区间,并形成了天然的安全边际。而作为顺周期领域的核心板块,双十一销售业绩验证有望带动板块实现估值与价值的匹配,为后续稳健修复提供一定空间。
也就是说,在今年三季报后的5个月业绩真空期内,市场资金或许会选择切换风格,部分向既有政策持续加码,又有数据改善支撑,还有估值洼地的优势的消费板块转移。
此外,这一趋势也有流动性方面的支持:11月10日,南向资金通过港股通净买入66.54亿港元,使得年内净买入额突破1.3万亿港元,自港股通开通以来的累计净流入规模也突破5万亿港元,刷新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的最高纪录。近期港股包括蜜雪集团(02097)沪上阿姨(02589)、毛戈平(01318)和锅圈(02517)多家涉及新消费类电商场景的龙头股出现明显的股价拉升,侧面反映的正是在政策刺激和双十一大促业绩利好推动下,南向投资者对港股消费板块的看好。
“AI+电商”能否激起港股互联网指数的火花?
今年双十一中,“AI+电商”概念频频见诸平台和媒体,其中淘宝更是明确2025年是首个AI全面落地的天猫双11。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以淘宝为例,淘宝在C端推出多款免费使用的AI导购与搜索功能,包括“AI助手”和“AI万能搜”,均围绕AI导购场景展开。AI助手聚焦于用户购物“有明确目标却不确定具体需求”的场景,定位为“智能导购”。除核心搜索功能外,今年天猫双11还同步上线了包括拍立淘、AI帮我挑、AI试衣等五项C端AI应用。
除了淘宝外,今年双十一国内多平台还加大了面向商家的ToB AI工具布局,加速提高商家经营效率,并且多个平台还聚焦于客服与直播,以AI赋能缓解中小商家大促期间的人力与成本压力。
其实在AI应用落地的背后,是港股多家互联网科技企业在AI层面的持续投入。今年以来,腾讯控股(00700)、阿里巴巴等龙头业绩持续超预期,并相继公布在AI领域的进一步投资计划。例如今年上半年,腾讯、阿里、百度的资本开支合计同比增长131%至1166亿元,重点向AI基础设施与核心技术研发倾斜。腾讯此前预计2025年资本开支估算规模将达千亿元;阿里巴巴-W(09988)则明确表示,将在过去三年投入3800亿元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资本开支。这也使得阿里的通义千问逐渐深入零售、金融、制造三大场景,全球下载量突破6亿次,衍生模型超17万个,超越美国Llama大模型系列,位居全球第一。
不过在二级市场,虽然在今年9月,恒生互联网科技指数走出了一波明显的拉升行情,也触及了3572.70点的年内高点,但自10月以来指数同样回调明显。从技术面来看,经过10月上半月的连续技术性回调后,恒生互联网科技指数在10月17日盘中一度跌至60日均线下方,这也是今年下半年该指数首次跌至60日线以下,进入11月后指数更是基本在60日线下方运行。
经过此轮回调后,港股互联网科技指数的PE(TTM)为21.89倍,处于近10年的17.18%估值百分位点,即使按近5年数据来看,该PE水平也仅在34.04%分位点,说明该板块整体估值仍有提升空间。
在政策端层面,与消费领域类似,互联网科技同样有近期国内政策的催化因素。例如“十五五”规划期间将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强调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通过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而该政策也将推动AI从“概念”实现应用落地。
对于投资者而言,此次双十一大促可以看做是AI规模化赋能和场景落地的一个经典案例,随着未来“AI+”应用在各大成分股公司的营收端转化为更强的获客与变现能力,并在利润端成为实现规模效应与降本增效的重要支撑,港股互联网科技板块有望在短暂回调后稳步走出一个新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