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访中国生物制药谢炘:大公司不能错过任何优质靶点,BD热潮是必然)
编者按:自2015年中国实施新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过去十年堪称中国医药史上变革最为迅猛的十年。这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如同一股强劲东风,彻底重塑了中国医药行业的格局。站在药审改革十周年的关键节点上,时代财经推出“药审改革十年十人”特别报道,旨在聚焦这10年来推动行业前行的领军人物,希望借由他们的宝贵经验、独到见解与战略眼光,为中国医药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10月20日,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大会(ESMO),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以LBA(Late-Breaking Abstract,重磅研究摘要)形式,首次公开1类创新药库莫西利(CDK2/4/6抑制剂)用于内分泌一线治疗HR+/HER2-晚期乳腺癌的Ⅲ期临床研究(CULMINATE-2)结果。数据显示,接受库莫西利联合治疗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远未达到,客观缓解率(ORR)高达59.3%,在内脏转移尤其是肝转移等预后不佳的人群疗效尤为显著。
站上ESMO舞台、公布前沿创新成果,是中国生物制药2015年开启创新药转型后的生动缩影。而自主创新正是其转型进程中的核心战略方向之一。另一方面,中国生物制药通过BD(商务拓展)或并购加速创新管线补位。今年7月,它以约10亿美元估值将创新药黑马礼新医药收入囊中,引发市场热议。
近年来,传统药企正在加速向创新药方向转型,中国生物制药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目前,中国生物制药重点围绕肿瘤、肝病╱代谢、呼吸系统、外科╱镇痛四大领域布局创新管线。
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中国生物制药共有37个肿瘤领域的创新候选药物处在临床及以上开发阶段,包括2个产品处在上市申请阶段,11个产品处在临床III期或注册临床,7个产品处在临床II期,以及17个产品处在临床I期。另外,中国生物制药还有13个肿瘤领域的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候选药物处在临床及以上开发阶段,包括8个产品处在上市申请阶段,2个产品处在关键临床,1个产品处在临床I期,以及2个产品处在生物等效性(BE)实验中。
中国生物制药透露,预计肿瘤领域未来三年(2025-2027年)将有6个创新药和10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
而时代财经此前获得的一份“中国生物制药2024年全年业绩发布会推介材料”显示,2024年,中国生物制药共有6款创新产品、28款仿制药获批上市,是年内获批1类创新药数量最多的药企。这一年,这家老牌药企也在加快对外合作的步伐。除了与礼新医药合作外,其还与跨国药企勃林格殷格翰达成战略合作,并拿下了科创板上市公司浩欧博(688656.SH)。
在今年“同写意T20+大会”期间接受时代财经专访时,中国生物制药执行董事、资深副总裁谢炘拆解了收购礼新制药的全过程,并向时代财经阐释,作为大型药企,中国生物制药在BD和并购方面奉行的逻辑和准则,以及下一步将如何通过“自研+BD+并购”扩充创新版图。
谢炘告诉时代财经,经常有人向他提问,下一个看好哪类赛道或者产品。他的回答很明确,没有特定选项。“作为一家大型药企,我们的路径清晰,只聚焦我们正在关注的四大领域,会全面筛选国内外不同技术路径、靶点和对应的领先企业,只要在我们的覆盖范围内,就绝对不会错过。广覆盖,就是我们的战略。”
拆解礼新收购案
时代财经:礼新医药收购案备受市场关注,这一项目谈判了多久?最看重这家企业哪些特质?
谢炘:中生和礼新的首次接触是在2019年,当时也洽谈过合作。此后我们保持跟进,并关注着礼新的技术平台,将项目分配到公司肿瘤组去持续跟进。去年有个合作契机,我们以1.42亿元的价格获得礼新4.91%的股权,并拿下了它的CCR8单抗LM-108的中国权益。在此合作中,我们团队与礼新团队紧密接触,发现对方的执行能力很强。自然而然地,也就有了今年的并购合作。
在并购方面,我们认可礼新的诸多特质。其一,它有自有的技术和产品平台;其二,它具备敏锐的商业判断能力,例如在PD-1/VEGF双抗,虽然不是行业最早启动的,但礼新的管线也快速进入到立项阶段,并且擅长通过合作快速推进管线;其三,礼新的技术平台与中生的产品是互补的,没有重叠,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时代财经:价格方面如何协商?您认为合理吗?
谢炘:双方最终达成的约10亿美元的交易价格,我认为是合理的。这一年多来,整个Biotech板块不管是一级还是二级市场的估值都在上涨,基于此,我们最终达成了这一价格,对股东来说比较合理。
时代财经:礼新的PD-1/VEGF双抗LM-299已经License-out给默沙东,中国生物制药如何继续释放其剩余价值?礼新加入后,双方将如何展开合作?
谢炘:目前来看,与默沙东的合作正在正常推进中。他们每个星期都会一起开会,主要是由默沙东牵头,礼新则负责在技术上提供支持。礼新以一个独立的主体加入到中生,仍由秦莹博士主管,直接向谢其润女士汇报,类似正大天晴、泰德制药的管理模式。一旦礼新需要支持,比如在国内推临床,从集团层面快速协调资源可以实现高效推进。这种方式的合作既能得到Pharma的强力支撑,又不失Biotech组织的敏捷速度。
时代财经:和本土Biotech合作,中国生物制药和跨国药企(MNC)相比,有哪些优势或者劣势?
谢炘:我们更了解本土Biotech,也更了解本土市场。我们的决策更扁平,采取行动也更快。比如在对礼新的收购中,同一时期也有很多跨国药企在看,但是不管是从文化基因还是从决策流程上,我们最终拿到了结果。
从Biotech(被收购方)的角度来看,不同创始人有不同的想法,有些创始人可能一开始就想卖掉,只待卖出一个好的价格,将权益完全移交,在美国这种是很常见的,甚至是Biotech里的主流。但有些创始人想继续干下去,出售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这时他们会考虑找文化更相容的本土企业合作,礼新医药就是如此。合作后,礼新的团队获得了量身定制的激励机制,包括全力支持他们去做原本想做的事业。跨国药企未必能做到这样,一些跨国药企收购的目的可能不是单纯为了补充管线,而是围绕自身的战略所做出的选择,通过购买管线减少同类竞争,收购来的管线也未必能再全力推进下去。
总体来说,本土企业与本土企业合作,无论是文化、对中国市场的认知,还是企业管理的价值观等相对接近,融合会更好。至于最终怎么选,就要看Biotech及其创始人的决策和考虑。
“不放弃任何有价值的产品”
时代财经:从仿制药到创新药,中国生物制药是传统大药企转型的典型代表,您如何看待中国生物制药现在的转型成果,以及传统药企的变革?
谢炘:大家基本是在2015年前后开始转型的。那时候国家下定决心要搞创新药,我们也在大规模投资研发。自2015年以来,我们总计投资了数百亿元经费做自主研发,开发自己的研发平台和技术平台。以2024年为例,包括跨国药企在内,中国市场总计有92个创新药获批,其中来自中国企业的有39个,中国生物制药独占4个,行业领先。
与此同时,我们通过BD模式引进创新药产品,很多产品已经上市,比如清普生物研发的术后镇痛新药美洛昔康注射液(Ⅱ)(中国商品名:普坦宁,美国商品名:QAMZOVA)、博安生物的地舒单抗注射液(商品名:博优倍)、康方生物的PD-1派安普利单抗(商品名:安尼可)等。
最近我们也通过并购取得了一些创新平台,诸如,在海外我们购买了剑桥大学旗下孵化的双抗平台;在国内,从去年开始,我们相继收购了A股上市公司浩欧博和礼新医药,收购礼新,让中生成为了第一个买下本土Biotech的传统大药企,并获得了国际视野关注。
总结一下,大量的自研投入、BD与并购背后,是中生坚定向创新转型的决心和未来方向。而我们其实也不是传统药企,我们的文化更包容,合作更开放更多元,拥有丰富的国际资源和国际合作经验,我想这都是未来的信心。
时代财经:面对本土Biotech估值变化,中国生物制药筛选BD、并购等标的的“红线”指标有哪些?中国生物制药更看重什么?
谢炘:中生一直关注肿瘤、肝病代谢、呼吸感染、外科镇痛等四大领域,我们已经对这四个领域内所有热门的赛道、靶点、技术路径做了充分研究,值得立项做研发的我们基本都有推进,同时我们保持对新治疗模式和技术平台的密切关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结合我们“自研优先、BD和并购依次排序推进”的模式有序推进管线,以保证合理的高效研发。
作为中国最大的药企之一,我们的核心理念是,“尽量不放过、也不能错过四大领域内任何新技术、新产品或者有潜力的产品和技术平台”。
在外部合作方向,我们有自己的眼光,无论管线热与不热,都有自己的逻辑和判断能力,并且我们的外部尽调工作很细致。以筛选标准为例,首先,一项技术的成熟,一款产品的上市,或者一个企业的IPO,都是相当漫长的过程。要买入一个产品,或者做好一个合作,首先要判断技术本身的含金量,如果阶段不足以支持判断,那么对于创始人人品、团队实力及执行力,都需要过往证据来证明。当然,如果有些早期产品,我们觉得方向正确,估值较低,风险也较小,可能就直接投入了。
如何打破路径依赖?
时代财经:传统大药企做创新药常被诟病“路径依赖”,中国生物制药如何打破研发、临床、注册的内卷循环?
谢炘:其一是注重临床进度,中生多个产品在全球排名前二;其二是大的疾病领域的热门靶点,注重差异化,要满足到临床需求,我们会选择BIC(Best-in-class,同类最优)或者FIC(First-in-class,全球首创),如果确实竞争激烈那要么做到BIC,要么至少做到Top3以内。
时代财经:与其他大药企不同,中国生物制药背靠正大集团家族资本,这给中国生物制药带来哪些差异化优势?
谢炘:其一,无论是与跨国药企,还是与本土药企合作,正大集团的背景确实会增加公司的可信度,可以消除很多不必要的顾虑。
其二,中国生物制药团队本身执行力就极强,在市场中广受认可,礼新医药恰恰也看中了这些。这也是他们愿意与我们合作的原因之一,只有钱但缺少执行力和诚信不一定能让对方真心实意地想合作,因为这样的情况往往导致最终合作失败,平台和管线无法推进。
其三,资金是最核心的因素。我们有正大集团家族资本支持,财力非常充足。财力可以让合作方未来不再操心融资问题,集中精力做科学,对企业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下,市场仍然比较波动,去年这个时候,少有人能预料二级市场会被自2023年年底开始的对外许可拉得这么热。未来一年,其实大家也很难看清楚,是否在地缘政治风险提升的背景下急速变化,又是否在整个金融层面出现巨大的波动,这些尚不清楚。
国际化下一步
时代财经:过去十年,中国创新药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又将呈现怎样的格局?
谢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工程师、科学家以及研发人才,在待遇方面也较为有竞争力;另外,我们在临床项目上的成本远低于美国。基于此,过往CRO和药企利用这两项资源为全球药企做代工,“做苹果企业的富士康”。
现在这一方向正在转变,代工只是一部分,中国药企正在做更有技术含量的产品,成为“苹果”本身。比如在ADC、双抗等多个领域,国外药企正在吸纳优质的中国资源。国家也在大力支持和鼓励创新,在政策和资金方面支持创新药的发展。所以,未来中国医药行业的趋势一定是朝着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时代财经:当下BD热潮持续,您怎么看?
谢炘:BD热潮是必然的。自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改革以来,大量的资本、人才涌进,产生了大量创新项目。但由于Biotech并未实现自我造血,自研的资金绝大部分需要靠融资,这就决定了他们无法兼顾庞大的临床管线,尤其到临床后期需要的资金体量更大时,经营承压。在此背景下,产品的BD交易或者说产品间的流动就形成了。
制药行业有两大要素至关重要,一是资金流入和人才流入,二是创新药品的合理定价。前者是中国创新药迈入一个自主研发的新阶段的基本条件,后者是中国创新药高质量发展可持续的必要保障。随着这两个条件逐渐具备,相信更多优质创新项目也会在国内市场获得更好发展。
时代财经:对中国创新药未来出海的趋势,您如何判断?下一个大爆的产品会是什么?
谢炘:对大公司来说,如果一款产品好到足以让我们自己去美国做临床,也能得到靠谱的投资回报,我们会自己做,但不是每一个项目都有精力自己做,因此肯定要挑选合适的再去美国做临床。
比如中生呼吸的产品PDE3/4抑制剂已经做到了全球TOP级别,就有价值向前推进,如果排名靠后,往海外推进也没什么意义。这也就回答了“如何挑选下一个赛道或产品”的问题。对中生来讲,做大公司的路径很清晰——在特定关注的领域内,尽可能覆盖所有海内外不同技术路径、同一靶点的领先企业。
本质上这是大企业的生存法则:资金雄厚,必须广覆盖。而小公司聚焦做一个领域或者几个品种,才是存活之道。一句话总结,大家都是根据自身的资源与能力边界在做药。
时代财经:展望下一个十年,您希望中国生物制药在全球医药版图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谢炘:未来中生将更聚焦做创新,做全球化的创新,包括自研平台和创新药。我们已经在中国领先,未来中生会扮演中国创新药企领头羊的角色,一是让自己更创新,在全球物色更好的创新平台以及Biotech企业,提升自身的研发实力;二是支持产业源头创新,我们会加大与海内外高校的合作,更进一步向源头创新进军,让技术更领先的同时支持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将有价值的研究带向市场,带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