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港股医疗股“黑马”再奔腾:平安好医生半年报释放了哪些信号?)
8月下旬的港股市场,医疗健康板块再度成为焦点。
8月20日,平安好医生(01833.HK)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次日股价开盘冲高,截至发稿前涨幅已超13%,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下“认可票”。
这份被市场称为“盈利上岸后首份高增长答卷”的财报,既展现了营收、净利润快速跃升,更揭开了其在F端(综合金融端)、B端(企业端)及AI技术赋能下的增长密码。
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化与AI+医疗浪潮共振的背景下,平安好医生折互联网医疗行业早已进入“生态深耕期”信号。
增收暴利,F端与B端成"双引擎"
作为中国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医疗平台,平安好医生是在2024年正式完成盈利上岸,而这种质量经营成功延续了下来。
半年报显示,平安好医生2025H1实现营收25亿元,同比增长19.5%;净利润1.3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22.5%;经调整净利润1.65亿元,同比增长83.6%。
这份“增收更增利”的成绩单成功验证了其“盈利持续性”,而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来自F端(综合金融客户端)与B端(企业端)的双轮共振。财报显示,平安好医生上半年集B端和F端服务于一体的企康业务收入19.6亿元,同比增长30.2%,整体付费用户数同比增长35.1%。
具体来看,作为平安集团医疗养老生态圈的旗舰公司,F端始终是平安好医生的“压舱石”业务。上半年,F端企康业务收入14.32亿元,同比增长28.5%,占总营收的57.3%,收入增量贡献继续领跑其余业务线。
其增长逻辑在于“保险+医疗健康”“保险+居家养老”的深度融合,即通过为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客户提供健康管理、就医协助、居家养老等服务,既提升了金融客户的黏性,又反哺医疗业务的规模化变现。
中报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享有平安集团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的个人综合金融客户的客均合同数、客均AUM分别为其他客户的1.6倍、4.0倍。
相对来说,B端企康服务的收入体量远不及F端,但增长弹性更高,是平安好医生必须要重视的新“增长引擎”。
上半年,B端企康业务收入5.27亿元,同比大增35.2%,增速远超F端;截至6月末,B端付费企业客户超3500家,同比增长37.2%,包括健康保障委托及医疗健康服务客户;付费用户数超360万人,同比增长39.2%,远高于其整体付费用户增速。
这一爆发源于职场健康需求的迭代,也就是从“基础体检”到“全周期健康管理”需求观念的升级与普及。平安好医生通过“到线、到店、到家、到企”的四到服务网络,提供体检、专家问诊、慢病管理、心理咨询等全链条服务,甚至覆盖员工家属,将单一的“费用补偿”模式升级为“健康保障”模式。
作为众多互联网大厂的选择,平安好医生在全国医疗资源的覆盖率极高,且一直在强化AI家庭医生对员工健康数据的实时跟踪,主动干预风险,这对互联网企业的高强度职场人群太重要了。
截至6月末,平安好医生已建立37个科室约5万名内外部医生团队,累计签约超3200位专家医生,合作超4000家医院、近10.6万家健康服务供应商、24万家药店。其中,健康服务供应商覆盖体检、养老、齿科、抗衰、泛健康等领域。
依托面向员工的服务能力、面向企业的创新解决方案,以及广泛“开源”的客户渠道,平安好医生企业满意度及黏性持续增强,企业续约率约80%。
此外,倍感惊喜的是,养老服务似乎也有了成为新增长曲线的爆发力,收入从去年同期的4731万元增至1.72亿元,同比增长263.9%,成为增速最快的业务板块。
这与我国老龄化加速及“9073”养老格局(90%居家、7%社区、3%机构)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3.1亿人,而到2030年,银发经济整体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人民币,可以预见医健养服务的巨大需求空间。
平安好医生通过“居家养老+医疗资源联动”模式,为老年用户提供慢病管理、康复护理等服务,精准切中了这部分群体的刚需。截至6月底,平安好医生的家庭医生权益用户数已超3500万,其中居家养老权益用户同比增长83%,服务覆盖85个城市,累计落地5项团体标准。
三线齐增,平安好医生的增长持续性显而易见。
AI+场景化服务重塑效率价值
F端与B端的业务布局是平安好医生的"战略选择",而AI技术的深度渗透则是其"效率密码"。
财报显示,上半年平安好医生毛利为8.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6.74亿元增长24.6%,增速跑赢收入的增长,意味着其经营质量的强优化能力。
盈利利润的大爆发进一步肯定了这点。在2024年同期首度首先正盈利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其净利再次同比暴增122.5%至1.35亿元;经调整净利为1.6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8974万元增长83.6%。显然,平安好医生正在进入精细化经营新阶段,且具备可持续性。
站在人工智能+医疗影像行业进入爆发式增长的风口,这一成效的背后,显然离不开AI技术的赋能。
据机构统计,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医疗影像行业市场规模为76亿元,同比增长109.94%。AI技术能够从海量影像中快速发现微小病灶,实现多种疾病的精准早筛,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辅助诊断支持。此外,AI医学影像产品类型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软硬件结合的模式逐渐成为医疗机构的优选方案。
而在平安好医生的这份财报中,"AI"一词被提及次数极高,远超往年。此外,在6月的品牌焕新发布会现场上,平安好医生早已宣称将未来的重心放在了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服务全场景的融合应用上,预计其将会用AI重构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提升医疗效率。
这一战略安排背后的底层支撑是其耗时11年沉淀出的六大医疗数据库、超14.4亿条线上问诊数据。
作为“AI+医疗”的深度践行者,平安好医生在2025年升级了“平安医博通”医疗大模型及5大垂域模型,并推出了全场景、全周期、全生态的“7+N+1”医疗AI产品体系。
财报显示,上半年其AI辅助咨询问诊准确率约98%,复杂疾病MDT(多学科会诊)治疗方案准确率近80%,AI辅助医生日问诊承接量可达400万人次;AI助力家医客均服务成本同比下降约52%,助力业务中台运营效率提升约50%等,应用成效、商业成效均显著。
据公司管理层表示,得益于AI降本及对中后台服务运营流程的提效赋能,上半年平安好医生毛利率较去年同期小幅提升达33.6%,总费用占收入比下降6.3个百分点至30.1%,成功实现降本。
除了技术降本,平安好医生的利润释放还得益于规模效应与费用管控。其中管理费用下降5.7%,报告期内其收入结构得以持续改善,服务性收入占比提升,平台性收入占比因供应链整合优势也在提升。
这份财报验证了一句话,“规模增长让我们摊薄了固定成本,而AI和流程优化则让每一分钱花得更高效。”可以预见,随着AI大模型的进一步迭代,平安好医生的盈利能力有望继续向上突破。
92亿现金撑腰!百亿派息激起1.8倍涨幅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好医生尽管在AI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其All in AI。事实上,平安好医生的思路很清醒,始终将AI视为其医健服务体系的赋能工具,核心还是以人为主导、为人服务为落脚点。
即通过科技温度与医疗专业性的有机融合,最终构建以“保险+康养”为核心的生态圈,全面提升养老产业链服务水平。
这也意味着,站在万亿级健康产业的风口,平安好医生的天花板显然远不止于此,其正以职场健康为切口,向"全周期健康管理生态运营商"转型。
尤其是职场健康市场的潜力,已被数据验证。据美世达信员工福利(MMB)《2025职场健康需求报告》,全球自认为身心健康的员工比例已下降八个百分点,从2023年的82%降至今年的74%。在这种大趋势中,将有企业愈发考虑将更多健康管理纳入核心福利体系,中国企业健康管理市场规模预计将持续突破。
平安好医生的优势在于"全链路覆盖":从企业端看,其除了能提供体检、问诊等基础服务,还能通过AI分析企业员工的健康风险分布,进而为企业定制"工位改造+工间操课程+定期理疗"的综合方案;从员工端看,其服务覆盖"预防-筛查-干预-康复"全周期,甚至延伸至家属。这种"企业+员工+家庭"的三角生态,使得B端客户续约率极高,付费用户数增速超过企业客户增速。职场健康与AI技术深度融合将是催化其加速探索"预测性健康管理"新范式的效率工具。
在资本层面,平安好医生的"底气"同样充足:截至6月30日,其账上包括现金、理财、定期存款等项目的可利用资金达92.5亿元;并在2024年全年经营性现金流转正的基础上,经营性现金流流入近6400万元。
事实上,这份增收创利业绩报披露后,资本市场之所以给予如此高的热情,除了表示对其成长能力的认可外,还体现在对分红的期待上。毕竟,年内完成的百亿级特殊项目派息确实香,今年已刺进平安好医生股价累计已翻了1.8倍有余。
其CFO臧珞琦明确表示,通过优化资金结构、跨境投资配置,其年化收益率跑赢市场基准线100个BP;而未来将结合战略规划与股东诉求,考虑分红等市值管理举措,让股东共享增长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