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战港交所,亏损12亿的云知声,守得云开见雾明?)
2025年,全球AI产业迎来资本化高潮。CoreWeave以230亿美元估值登陆美股,国内第四范式、黑芝麻智能等企业密集赴港上市,AI赛道掀起“上市竞赛”。
在这场盛宴中,云知声的第三次港股IPO申请不免显得特殊——这家曾折戟科创板、医疗业务客户流失加剧的语音AI公司,试图以“生活+医疗”双引擎战略冲击资本市场。
然而,面对科大讯飞等巨头的挤压、持续扩大的亏损以及商业化效率的质疑,云知声的IPO之路更像一场“生存压力测试”。
三年烧掉12亿,云知声的“规模陷阱”何解?
天眼查显示,云知声创立于2012年,是一家专注于智能语音技术及综合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其业务主要聚焦于生活场景(涵盖住宅、商场、酒店等)以及医疗领域,凭借独特的语音技术与AI解决方案,在一级市场曾一度广受追捧。
不过,随着市场对AI概念的热度逐渐消退,以及对其盈利能力产生质疑,云知声的上市进程愈发艰难。自2012年成立后的十年间,云知声几乎每年都能获得融资,吸引了超过30家资本机构的参与,但上市目标至今仍未达成。
自成立以来,云知声总计完成了10轮融资,先后有30多家机构参与投资。在2023年5月的D3轮融资中,其估值约达90亿元人民币。
招股书信息表明,云知声的业绩困境愈发显著。虽然营收规模保持增长态势,然而其市场份额仅为0.6%,与行业头部企业存在极大差距。
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云知声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01亿元、7.28亿元、9.39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1.33%、21.05%、29.04%。但与此同时,云知声的亏损情况也令人担忧。
近三年来,其累计亏损额超过12亿元,并且亏损规模随着营收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扩大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云知声在研发方面投入巨大,其研发费用几乎耗尽了当年的全部毛利。
除业绩不佳外,云知声还面临客户增长近乎停滞以及客户留存率下降的严峻问题。在生活AI和医疗AI这两大核心业务板块,云知声的客户数量增长缓慢,客户留存率也持续降低。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生活AI业务的客户数量分别为373家、389家、411家,客户拓展成效有限。而且2024年项目数量从去年的913件减少至711件,整体收入增长主要依赖于单个客户收入的增加。
医疗AI业务方面,客户数量分别为165家、167家、166家,三年内增长陷入停滞,客户留存率更是显著下滑,分别为70.4%、64.8%、53.3%。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客户流失给云知声带来的风险不容小觑。
更为严峻的是,云知声在一定程度上对少数大客户存在依赖。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始终较高,应收账款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也居高不下。
这致使云知声在回款能力和议价能力上存在明显不足,经营性活动现金流净额持续为负,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
当70%市占率成为罗生门,语音赛道还剩多少想象空间?
云知声的困境映AI语音行业的深层矛盾。具体来看,云知声的收入构成主要来源于两大块——智慧生活和智慧医疗。
其中,智慧生活业务收入分别为4.9亿元、5.8亿元、7.4亿元,占比分别为81.0%、79.6%、78.8%;医疗业务收入分别为1.1亿元、1.5亿元、2.0亿元,占比分别为18.9%、20.4%、21.2%。
其2020年招股书宣称在智慧家居语音市场市占率70%,但科大讯飞随即用数据反击:同期云知声语音家电合作方仅覆盖112家,而讯飞明显更多,收入差距也在持续拉大。这场“罗生门”暴露行业两大痛点:
一是技术壁垒模糊。语音识别准确率超95%成行业标配,但场景落地能力成决胜关键。云知声医疗质控系统客户留存率腰斩,或反映技术难以转化为持续服务价值。
二是巨头绞杀下的生存空间。科大讯飞、百度、商汤等巨头通过云计算捆绑销售,挤压垂直领域玩家。云知声智慧生活业务毛利率38.8%,低于讯飞医疗55.1%,成本控制能力存疑。
而2024年国内AI语音市场规模增速下降,医疗、教育等垂直领域增速分化。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收入计,云知声是2024年中国第四大AI解决方案提供商,但市场份额却仅为0.6%,同年,按收入计云知声在中国生活AI解决方案排名第三,在医疗AI服务及解决方案排名第四。
而对比同行来看,2024年中国前五大AI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合计市场份额为14.7%,其中排名前三位的玩家市场份额分别为9.7%、2.3%、1.8%,为云知声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其中排名之一的公司A从资料推断或为曾数据“打假”云知声的科大讯飞,2024年AI解决方案收入或达165亿元,相比之下云知声存在巨大的差距,难言护城河。
此外,云知声在业务转型与技术迭代方面同样面临挑战。尽管推出了山海大模型,并多次进行技术升级,但大模型相关业务收入依然较少,距离真正实现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反映出云知声在技术创新与商业化落地方面存在短板,需要进一步强化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能力。
放弃“讲故事”后,AI公司如何跨越死亡谷?
云知声的财务数据揭示了AI行业的残酷现实:截至2024年底,公司现金储备仅1.56亿元,按当年4.54亿元净亏损计算,仅能维持约4个月的运营。
与此同时,其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高达283天,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三年净流出超7.7亿元,显示出回款能力疲软与内部造血机制缺失的双重困境。
这背后也是AI公司正面临资本市场的灵魂拷问:技术领先性如何转化为可持续利润?
对比讯飞医疗的“医疗+AI+云”三位一体战略,其通过深度绑定公立医院渠道,将病历质控系统渗透至多家医院,2024年毛利率达55.1%,亏损同比收窄8.45%。而云知声医疗业务毛利率仅为38.8%,且未形成可复制的标杆案例。
其盈利模式能否验证成功也日渐紧迫。一方面需要重构付费模式。生活场景中,商场、酒店等客户付费意愿低,可探索“基础功能免费+增值服务订阅”模式,如将语音交互系统与客户CRM数据打通,按调用量收费。
另一方面在于捕捉政策红利。国家医保局推动的DRG/DIP支付改革催生了百亿级医保控费市场,云知声需加速将AI质控系统从“病历纠错”升级为“医保风控”,切入医保基金审核的核心环节。
目前,AI语音赛道已进入生态竞争阶段。百度依托智能音箱占据C端入口,阿里通过钉钉集成AI工具,讯飞医疗借公立医院网络构建护城河。云知声若继续依赖“技术单点突破+项目制销售”,恐难逃被整合命运。
未来,AI公司跨越死亡谷的关键,将从“技术故事”转向“商业闭环能力”。云知声若无法在6-12个月内证明其场景货币化效率,即便上市成功,亦可能重蹈商汤科技市值缩水80%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