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利润大跳水!收并购成蒙牛“双刃剑”)
乳制品行业收缩,巨头日子也难过。
2月18日晚,蒙牛乳业(下称“蒙牛”)发布公告,由于原奶供需矛盾突出、消费需求不及预期,公司预计2024年总收入同比下降;净利润约0.5亿元—2.5亿元,较2023年的48.09亿元大幅下降。
扩张“后遗症”
利润下滑主要与蒙牛收并购项目有关。
2013年开始,蒙牛先后收购了雅士利、贝拉米,并购妙可蓝多,与现代牧业进行联营合作,以扩大其在奶粉、奶酪、上游供应链等方面的业务版图。
2024年,附属公司贝拉米预计录得亏损,将计提相关商誉和无形资产减值,减值金额预计38亿元—40亿元;联营公司现代牧业将计提相关生物资产减值亏损和商誉减值,预计录得净亏损约13.5亿元—15.5亿元,导致蒙牛在该联营公司上录得亏损约7.9亿元—9亿元。
蒙牛指出,若剔除上述预期减值,公司2024年净利润同比稳健;且得益于原奶价格下降及各种提质增效措施,公司毛利率和经营利润率将有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收并购公司已经不是第一次拖累蒙牛。
曾被蒙牛斥资百亿拿下的奶粉品牌雅士利,被收购后经营情况反而走下坡路,其营收从2013年的38.9亿元下滑至2016年的22亿元,并陷入亏损。因其业绩承压,蒙牛2016年对雅士利确认了22.54亿元的商誉减值准备,导致集团当年增收不增利。由于长期亏损,雅士利已于2023年7月完成私有化从港交所退市。
2019年,蒙牛以14.6亿澳元(约合71亿元)收购的澳大利亚奶粉品牌贝拉米,因后续婴配粉业务经营不及预期,在2021—2022年分别计提6.2亿元、7.42亿元的商誉减值,对蒙牛利润造成影响。
乳企业绩承压
2024年,乳制品行业面临供给和需求端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乳牛养殖持续亏损、原奶价格下滑。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曾透露,2024年牛奶原奶过剩的情况较2023年更为严重,奶价和成本出现了国家奶牛体系记录以来的首次倒挂,行业亏损面超过80%。
另一方面,消费需求仍在复苏阶段,商超内乳制品打折常态化。尼尔森数据统计,乳制品去年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降1.4%,线下渠道下滑幅度达10.9%。
水芙蓉摄
在此背景下,乳企业绩普遍承压。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最大乳企伊利集团在营收有所下滑的基础上,实现了盈利能力逆势增长,归母净利润为108.68亿元,同比增长15.87%;行业第三的光明乳业业绩表现更不乐观,去年前三季度光明乳业营利双降,其中归母净利润大幅下滑近64%,单季度净亏损1.64亿元。
截至目前,已有数十家乳企披露2024年业绩预告。
妙可蓝多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0.9亿元—1.3亿元,同比增长41.87%至104.92%。天润乳业预计归母净利润为0.35亿元—0.5亿元,同比减少64.8%—75.4%;三元股份预计归母净利润为0.52亿元—0.63亿元,同比减少74%—78%。西部牧业、庄园牧场、麦趣尔等规模较小的企业则预计亏损。市场竞争激烈、加大促销力度、奶价下行影响利润,是上述公司提到的共同问题。
为缓解C端市场的增长瓶颈,头部乳企已经开始布局B端市场。
近期,光明乳业与咖啡连锁企业MANNER携手推出限定联名“光明致优娟姗拿铁”引发市场关注。乳企牵手新茶饮也是大势所趋,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君乐宝已与蜜雪冰城达成战略合作;伊利牵手沪上阿姨;雀巢宣布与茶颜悦色进一步深化合作。
乳企正积极寻求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