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认购2480倍的元续科技上市港股能否再现2018年“打新”狂潮)
时隔5年之后,港股再迎久违的“打新”潮。
7月2日,元续科技(08637.HK)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交易,发行价格为2.42港元,开盘下跌31.4%至1.66港元。
此前6月26日认购结果显示,元续科技公开发售获2480.61倍认购,每股定价2.42港元。
公开信息显示,元续科技是一家来自新加坡的精密工程服务供应商。其业务主要为半导体行业提供复杂的精密机加工、精密焊接服务。
客源稳定是其业务的一大特点。由于此类精密加工具有较高的定制性,因此客户多为长期客户。招股书显示,元续科技的九成客户来自半导体行业,其主要客户A为台积电及三星电子的主要供应商,在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行业中市场份额达到约19.5%。2023年,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益占比高达80%,与元续科技建立了平均约11年的业务关系。
但业绩方面,元续科技的表现却略显疲态,营收及毛利率均呈现下滑态势。招股书显示,2022年和2023年,公司收益分别约为3911.6万新加坡元、3876.9万新加坡元,整体毛利率分别约为41.0%及37.2%。
盈利方面,元续科技2022年和2023年年内溢利分别约为 270.5万新加坡元、442.7万新加坡元。而2023年利润增长主要受已终止经营业务的补足,产生了214.3万元溢利。
这是近期香港创业板第二家上市的公司。在此之前,6月3日上市的优博控股(08529.HK)的打新便极其火爆。其认购结果显示,共有3.9万人申购,超额认购达2500多倍。
招股资料显示,优博控股是一家从事工程塑胶铸件精密制造的后段半导体传输介质制造商,收入主要来自托盘及托盘相关产品的销售。与后来者元续科技相同,其业绩表现也远没到让人拍手叫好的地步。
2021年至2023年,优博控股营收分别约为2.03亿港元、2.58亿港元、1.89亿港元,呈波动下行趋势。公司毛利率分别约为42.71%、39.55%、38.09%;净利润更是从2021年的0.26亿港元大幅下滑至2023年的仅0.05亿港元。
但作为三年多来第一只登陆港股创业板的股票,优博科技还是在众多投资者的追捧下,一举成为港股年内认购王:认购人数最多、倍数最大、孖展金额最高。
2024上半年数据显示,港股新股平均认购人数约为9,647人,较上一年同期增长66.99%。2024年上半年平均公开认购倍数已超150倍,而去年同期仅为9.44倍,增幅超过1500%。
如此狂热的打新场景,让人仿佛回到了火热的2018年。
2018年全球主要股市惨遭滑铁卢,持续近十年牛市的美股开启频繁下跌的模式。A股股票型基金全线亏损,平均收益率为-25%,表现最好的基金也亏了5%。
同年初,港交所发布了25年来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允许同股不同权的新经济公司及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企业扎堆赴港上市,全年以公开发售形式上市的新股多达205家。
2018年港股破发率为27%,整体开盘涨幅达到17.41%。这就意味着,大部分的新股首日都会上涨,且幅度较大。而打新赚的就是上市首日开盘价和招股价之间的价差。另外,港股的超高中签率此时也在投资人心中猛填了一把火:当时,A股平均中签率不到0.06%,而港股平均中签率高达61%。有的新股甚至100%中签,比如首日收盘涨幅高达27%的同程艺龙(0780.HK),其1手盈利将近5000港元。这让被A股刺痛的股民们直呼“有一种白捡钱的感觉”。
至此,港股打新成为当时大众投资的桃源仙境。
散户们流行起了“无脑一手打新”,指每个新股都“无脑”申购一手。许多人表示,这样的玩法省心省力,且收益不会太差。有投资者计算,若每一新股都申购,考虑中签率的情况下,6万港元的投入可获得3万港元的绝对利润,利润率高达50%。
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平均每只新股有1.77万人申购,内地客户推动其增长超70%,全年平均超购152.32倍。其中,毛记葵涌(01716.HK)公开发售部分获得超额认购近6288倍,至今仍是港股认购第一股。
然而,一级市场认购火热的盛况并没有带动二级市场的回暖,新股进入二级市场后的情况一片惨淡:上市30日后破发率为66%,年底破发率达73.33%。
今年1月,港交所发布创业板上市改革,旨在优化对中小企业的上市吸引力。优博控股、元续科技双双以千倍认购开局。截至7月1日,2024年港股共有30支新股上市。其中仅有9家在首日收跌,20家均在上市首日收涨,平均首日涨幅20.65%。即便今日的元续科技破发——更主要其处在交易量不活跃的创业板,也不影响主板市场极高的首日收涨比例。这似乎能够为“无脑一手打新”的投资人们提供极大信心。
2024 年上半年港股新股表现
让投资人跃入打新大潮中的另一驱动主要驱动力,是目前港股为公认的估值低洼地。
日前多家机构及投资人指出,港股估值当前处于历史谷底,预计未来将逐步修复。中金研究报告称,港股估值仍低于过去十年均值1.7倍标准差,港股依然不乏结构性机会且大概率好于A股。随着今年以来众多“中字头”组成的“国家队”接连入场抢筹,更多的“抄底玩家”跟随入局,试图在港股未来的触底反弹中分得一杯羹。
国信证券发布的研报也指出,港股指数的低估值使其在全球市场具有显著的优势。其估计,港股大概率沿着底部逐步抬高的路径去修复,并测算恒生指数将重回20500-21500点区间。
总体来看,港交所2024年上半年上市的新股中,近八成超额认购逾100倍。其中,2024年5月份、6月份上市的15家新股中,平均认购倍数达354.42倍。这是否意味着,新一轮港股打新的热潮已经席卷而来?热浪背后,二级市场的表现又会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