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上市后又有新动作,视奕科技玩什么花招?

来源:格隆汇 2022-03-23 11:35:3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假冒上市后又有新动作,视奕科技玩什么花招?)

按理说,一家公司历经千辛万苦的拼搏终于修成正果,在港股敲钟上市,这本是一件神圣而值得庆祝的里程碑事件。

同时,公司能获得上市本也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要经过无数繁复的涉及证监会、财会审计机构、第三方保荐机构等多方的法律流程,公司本身不可能存在被骗的可能。

但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这种冒充上市的事情,竟然发生了。

这背后透露出各种匪夷所思的诡异。

近期,视奕科技伪造上市敲钟仪式的事被央视财经等媒体广泛报道。今年年初,其官微发布的邀请函表示,1月22日,视奕科技将在港交所主板“敲钟”上市,并且当天在厦门高端酒店举办的上市峰会现场将与港交所现场联动直播。

在上市峰会上,视奕科技称其港交所股票代码为“01592.HK”,但奇怪的是,这个代码的港股上市公司并不是视奕科技,而是基石控股。

3月18日,基石控股还特地发布了澄清报道,表示其与视奕并无关系或交易,对视奕的存在及事务毫不知情,也不知其冒用自家股份代号的原因。基石控股正在寻求法律意见,并保留就此事采取法律行动的权利。

基石控股自愿澄清传媒报道,来源于富途

陷入“伪造上市敲钟”风波之中的视奕科技,面对因此受损的公司形象与声誉,终于出来发声了,称自己被委托的上市顾问公司骗了。

3月21日,视奕科技在其官微上发声明表示,其委托了粤商顾问对港股目标上市公司基石控股实施要约收购。但在实际执行中,粤商顾问未执行双方协议约定

也没有对其内部年会上安排的“敲钟”仪式尽规则解释与合规建议之职责,反而给了虚假信息误导。

对此,视奕科技尝试与王利协商沟通退款事宜,但未得到王利的正面回复。视奕科技认为,王利与粤商顾问涉嫌欺诈,已报警并委请律师维权。

截图自视奕科技公众号

视奕科技公布的事件纪要显示,粤商顾问的总经理兼法人王利称自己借了1亿港币给基石控股,并且基石控股58%的股票质押在他名下。

2021年末,视奕与粤商顾问两家公司签订了委托收购协议,约定在2022年3月31日前完成对上市公司的收购。但粤商顾问未执行双方协议约定,进行收购对象名称和董事局主席变更,王利曾经对视奕科技承诺会尽快办妥,但至今没办好。

视奕方面还怀疑,此前由基石控股执行董事张丽签名的《谅解备忘录》是否也是粤商顾问伪造。加上这件事对视奕科技企业形象和商誉造成的损失,让其成为行业笑柄,视奕科技已报警,并请律师维权。

虽然涉及此事的两家公司各执一词,但对于这个闹得轰轰烈烈的“伪造上市敲钟仪式”事件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涉及此事的几家公司都是做什么的。

工商注册信息显示,粤商上市顾问(深圳)有限公司位于深圳福田,于2013年10月成立,注册资本100万,法定代表人为王利。经营范围包括管理软件开发与销售、企业管理咨询、信息咨询服务、商务信息咨询、财务咨询等。

被收购的目标公司基石控股,主要在香港及澳门从事石材销售、云石项目供应和铺砌业务。去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减少,呈亏损状态,银行借款也逾期了。

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基石控股收益约为516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47.6%,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为280万港元。由于疫情等因素导致整体营商环境恶化,公司若干银行借款于2020年12月31日及2021年6月30日逾期。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12月,基石控股公司原执行董事雷宝筠宣布辞任,随后公司在当月密集发布多份《可能强制全面要约,就基石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份交易披露》。

本次假冒上市的主角视奕科技,公司2021年1月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杨英福。公司主要做线上护眼仪器销售业务,自称要以电商平台为入口、以产业链项目孵化为主轴,致力于成为眼部大健康产业创新电商平台服务商。

让人震惊的是,与视奕科技关系密切的眼波公司曾被爆涉嫌传销。2021年5月,厦门眼波视界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眼波(厦门)科技等关联公司因涉嫌传销,7个银行账户里的3.5亿元资金被河南省获嘉县人民法院冻结,冻结期限为一年。

从眼波视界层层分销的销售模式中也能窥见传销的影子。眼波视界将代理分为创客、主管、经理、总监、总裁、合伙人等九种级别。购买一台设备就能创客,享受销售推广收益,名下有3个创客的可以成为主管,有三个主管的成为经理等等,代理级别越高,拿的分红收益也越高。

调查显示,视奕科技与眼波公司的办公地址、官网电话高度一致,业务方面,也是一个在线上卖眼波仪,一个在线下卖护眼仪。而且双方还一同举办过电商财富峰会和新品发布会,由此可见两家公司关系之密切。

才成立一年多,就想冲击港股主板上市,视奕科技的野心昭然若揭。公司上市不仅能提高知名度,有利于打开市场,还可以融到更多资金,上市是许多公司的目标,但视奕科技擅自举办“上市敲钟”仪式、报假股票代码等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行为,不仅让自己沦为行业笑柄,更是对法律的无知。

其实,无论是做产品,还是融资上市,一味地操之过急、急功近利所带来的风险都非常大。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