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港股 - 公司报道 - 正文

奔驰甩掉拖油瓶smart 吉利接盘?

来源:OFweek 2020-08-02 15:32: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奔驰甩掉拖油瓶smart 吉利接盘?)

7月27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与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联合组建的smart全球合资公司在中国宁波杭州湾已经正式注册,命名“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同时该公司成立了smart欧洲有限公司,负责未来smart在欧洲市场的供货、销售和售后服务。

在吉利与奔驰合作之前,不少国产车企已经携手海外汽车品牌造纯电动汽车。smart在华的销售成绩并不出众,而吉利通过系列收购改造基因,希望摆脱中低端魔咒,这次吉利与奔驰抱团造纯电动车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今年特斯拉股价暴涨,顺势带动新能源汽车占据汽车行业C位,随着特斯拉竞争实力凸显,国产汽车厂商还有机会赶超吗?

1

各有所短各带嫁妆

吉利奔驰联姻造车

据悉这次吉利与奔驰合资共同组成smart全球合资公司,成立资金为54亿元人民币,双方将各出资27亿元人民币,各占50%股份。全新一代纯电动smart将由奔驰的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工程研发。新车型将在中国的全新工厂生产,预计2022年开始投放市场并销往全球。

从双方的合作来看,一个负责外形设计,一个负责技术研发,合作分工明确,看似是一桩理想的买卖。但其实,奔驰与吉利也各有所短,双方的“情投意合”也事出有因。

smart品牌:销量不济,业绩下滑,成为奔驰的“拖油瓶”

自1998年开始上市以来,smart连续21年没有实现盈利,近几年其在华销量也差强人意。据梅赛德斯-奔驰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梅赛德斯-奔驰及smart品牌在中国市场销量共计70.21万辆,其中梅赛德斯-奔驰品牌交付约69.34万辆新车,而smart品牌累计仅销0.87万辆。

在集团内部来看smart与奔驰品牌交付数量差距巨大,而向外smart也拼不过它的同类竞争对手宝马MINI。宝马的MINI品牌作为smart最直接的竞争对手,2019年MINI光束项目正式落实,MINI国产化和电动化推上日程。从销量表现来看,2019年,MINI品牌在中国共交付32,678辆汽车,同比增长11.3%。

smart品牌的回报率皆呈下滑趋势,加上销量表现低迷,smart的品牌形象也受到了拖累。而品牌形象是汽车行业无需言说的根基,在这种情况下,奔驰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推动smart品牌转型升级。但是如果单独建立销售网络的成本将会过于高昂,经销商也无法保证盈利,对于奔驰来说找个合作车企共同建厂才是良策。

吉利汽车:销量利好,有造纯电动汽车野心,急需调整产品结构

与smart品牌销量窘态相反,吉利汽车销量数据持续向好。根据中汽协数据,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累计销量前三名汽车品牌分别为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和长城汽车。在刚刚过去的6月,吉利汽车销量为11.01万辆。1月到6月累计销量约为53.05万辆,远超累计销量39.5万辆的第二名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甩开众多对手稳居中国自主品牌销量第一。

另外吉利汽车也有做新能源汽车的野心,在新能源汽车上,吉利汽车可以说是中国品牌中布局最为完善的车企了,覆盖包括纯电动车型、纯电混动车型、48V微混车型和油电混动车型。据吉利官方数据,2019年,吉利新能源和电气化车型销量为11.3万辆,同比增长66.5%。

吉利尽管销量领先,但是还是吃了品牌形象的亏,这体现在吉利汽车的畅销车型价位上,吉利的核心销量来自13万元以下级别车型。因此吉利积极拓展品牌矩阵,和沃尔沃合作领克品牌,冲击中高端市场,获得了部分市场认可。6月吉利销售11.01万辆,其中领克品牌销售1.32万辆,同比增加53%,销量占比12.0%。

但纯粹的吉利基因冲击中高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造型设计前卫的自主品牌纯电汽车几何则表现不佳,上市以来月销量仅仅在一千辆左右。吉利要想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和质量上取得更大突破,需要较为强大的技术和品牌背书,与奔驰母公司戴姆勒合作是最好的局面。

总的来看,这次吉利与奔驰的联姻双方也是各取所需。不过,在新能源领域有野心的不止吉利和奔驰,其它厂商同样蠢蠢欲动,大家都在扎堆选择两两抱团合作,在这种趋势背后暗藏了什么?

2

中外车企凑“cp”

联手造新能源车背后意图是?

在吉利与奔驰宣告合作之前,长城与宝马、比亚迪与丰田、福特与众泰、大众与江淮等都是选择联手发展新能源,并且合作双方都是国产车厂商和国外知名车企。车企抱团合作成为趋势,车企之间联手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背后动机是什么?

一、降低成本均摊风险

尽管传统车企都不差钱,但要一下投入上百亿的资金也不太容易。新能源造车到底有多花钱?以蔚来汽车为例,在上市前它就靠融资获得超过200亿元,但即使有上百亿的资金依旧不够蔚来汽车花。去年蔚来汽车出现资金短缺,账面上仅剩下10.56亿元,不足未来12月持续经营所需。

好在前段时间,蔚来汽车再次和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等六家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中六家银行向蔚来提供104亿人民币的综合授信。外人看来光是2020年蔚来获得的注资已经相当可观,但李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依然说:从短期看来,我们是过了一个生死线,但能否赢得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竞争依然未知。很显然,蔚来汽车对资金的需求仍然很大。

因此,传统车企选择两两牵手合作是降成本的有效措施,一方面有合作伙伴,在资金上能均摊,另一方面也是降低造车风险,尽可能的缩减亏损。虽说国内互联网造车势力声势浩大,但都是投入上百亿之后面临巨额亏损,短期也难以改善毛利率扭亏为盈。这也是为何这些车企合作都是采取各占50%的股份成立合资公司的原因。

二、技术没有核心竞争力

在国家政策支持的大环境下,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中国已然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分析,2019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4.2万辆和120.6万辆。进入2020年因受疫情影响,新能源汽车销量受到较大影响,1-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5万辆和28.9万辆。

新能源汽车受到国家政策利好,这也吸引各路势力纷纷开启造车行动。但目前来看这个领域不仅对资金需求巨大,对技术的要求也高。新能源汽车备受关注是因为它和传统汽车相比在架构上更利于未来的智能化。而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不仅仅要补足传统汽车的在零部件上的差距,还要在智能系统上全面自主创新。国内新能源汽车,离特斯拉一个中台来打通、接管所有应用的设计还有很大差距。

对于车企来说,新能源化也意味着未来的智能化,传统汽车上可能有很多由多家Tier1、Tier2联合提供的电子电器件,它们的编程语言是不统一的,未来汽车内部需要更好的通信协同,要有统一的编程语言。也就是说如果要提升智能体验,车企需要研发有自己的编程语言,因此将倒逼车企转向全面自主研发,而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

目前来看传统车企虽说在工厂制造、渠道、资金上有一定优势,但在技术研发上显然还是有很大不足。在软硬件结合等技术方面并没有树立竞争壁垒,缺乏单打独斗的底气。而要想在技术上实现突破,有时候借助多方技术研发团队可能会攻克一些难关,一旦各方的研发有所突破,对彼此都是长期利好。

三、试图创造1+1>2效果

吉利与奔驰的携手合作,也可被看作为中外联手的一个缩影。中国人口众多,而且在政策上不断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广阔,所以外国车企也想进来分一杯羹,而这个时候就需要由中国车企进行引路。同时,中国车企也需要外国车企的技术支持,也利于打开国外市场。一个和尚没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面对步入洗牌期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强强联合、抱团取暖是提高竞争力的明智之举。抱团合作借助双方的品牌影响力,打造出一个新的电动汽车品牌,是有助于让合资企业享受母公司的光环,同时共享两家公司在纯电动汽车上的生产经验,尽可能的少走一些弯路的。

3

特斯拉抬高纯电汽车门槛

国产车企还能弯道超车吗?

6月10日,全球汽车工业迎来载入历史的时刻,特斯拉市值超越丰田,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企业。截止目前,特斯拉股价为1487.49美元,市值为2772.11亿美元;丰田汽车股价为122.46美元,市值为1693.72亿美元;双方的市值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特斯拉市值赶超车企巨头丰田,这对于传统车企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特斯拉很有可能成为引领新能源汽车的主导者,传统车企追赶迫在眉睫。

在销量表现上:随着电气化、智能化的加剧,特斯拉的优势正在逐步显现,特斯拉的销量已经将其他车企电动车型远远甩在身后。根据特斯拉最新财报数据,在疫情影响下其二季度共交付90650辆,季环比增长了2.5%,与去年同期的95200辆相比,下降了4.8%。1-4月特斯拉以10.32万辆的成绩登上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冠军宝座,很显然目前特斯拉的这个销量表现傲视群雄。

在技术实力上:特斯拉并不是一家造车企业,而是一家科技公司。特斯拉最引以为豪的就是自动驾驶功能,还有新能源,太阳能和电池的整体布局,在技术支持下的特斯拉,它的亮点已经不局限于一台车子的数据了,特斯拉带来的是全新的技术体验,未来汽车充其量只是个载体,而搭载的核心技术才是关键点。

很显然,目前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正在进一步扩大其生态布局,对于国产车企来说面临的竞争也在加剧,但因特斯拉在上海建立超级工厂,将一部分生产环节落地中国,这也会带动国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在政策利好之下,国产汽车厂商还是要在技术创新、软件服务、产能跟售价等方面有所提升才有望在销量上实现更大突破。

(文章来源:OFweek)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