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环球股市 - 正文

新经济独角兽估值挤泡沫 港股IPO井喷 近七成破发

来源:投资快报 2018-07-03 13:03:4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新经济独角兽估值“挤泡沫” 港股IPO“井喷”近七成破发)

今年港股市场迎来IPO大年,截至6月30日,上半年上市公司数量较去年增幅49%。港股IPO进入密集期,与香港市场一直争取吸纳新经济企业有密切联系。今年4月,香港IPO新规同股不同权正式生效,港股市场迈进“新经济”时代。伴随着众多新经济独角兽登陆香港市场,港股IPO破发面积扩大,融资额也随之下滑。有分析观点认为,导致新经济股价集体暴跌的,主要是“泡沫”。一方面估值确实有水分需要释放,另一方面往后的业绩增长情况还需要留待观察。

港股IPO破发潮扩大融资额下滑

今年港股市场迎来IPO大年,截至6月30日,上半年上市公司数量较去年增幅49%,而融资额反而下降17%;此外,新股破发率高达70.3%。根据德勤预期,年内还将有至少五家融资超百亿港元公司和十家独角兽企业赴港上市。市场分析人士表示,IPO“井喷”虽然提升市场总体交投情绪,但是也会带来市场过热的压力,引发由包括资金面趋紧、投资关注度过于集中以及估值盈利不匹配而造成的大面积“破发潮”。

根据统计显示,截至6月30日,2018年上半年共有101只新股登陆香港市场,相较于2017年上半年上市的68只新股,同比增加49%。数量上来看,2018年上半年香港IPO数量达到全球首位,其中又以新经济类公司赴港上市热情最为高涨。但是从募资额度上来看,新股数量的增加并未能带动融资额的增加。上半年101只新股合计募资金额仅达503亿港元,而2017年68只新股募资额为548亿港元,目前募资额处于自2016年同期以来的低位。

再从香港2018年上半年前五大新股募资额的情况来看,共募资总额为316亿港元。其中排名居首的平安健康医疗科技募资88亿港元。

摩根大通全球股票资本市场主管Liz Myers表示,摩根大通参与的每10宗中国科技企业IPO中,过去有8到9宗是在美国上市,目前已经变成8到9宗在香港上市,2018年将是巨型IPO频出的一年。同时,港交所总裁李小加日前在香港LME亚洲年会上表示,预计更多公司将会在今年8月以后在港股上市,而9月到11月将是上市的高峰期。

股权架构灵活上市筹备时间短独角兽掀赴港上市潮

港股的IPO定价由市场决定,所以香港新股首发市盈率的分布甚广。整体来看,新股的首发市盈率水平整体高于恒生指数的市盈率水平,这意味着这是个“喜新厌旧”的资本市场,总是给予新股比存量股更高的估值水平。

众所周知,A股实行审核制,港股实行注册制。说到IPO,企业登陆A股少不了要过发审委那一关,而港股同样也有审核人员。

联交所董事会根据上市提名委员会的提名,委任上市委员会的成员。联交所创业板及主板上市委员会共有28名成员。

在我国香港地区,证交所同时拥有发行与上市审核权。联交所上市委员会可随时就“本交易所的上市规则”所涉及的或因该等规则而产生的任何事宜进行聆讯,并可要求适当的人士出席该聆讯。

另外一个优势是上市筹备时间短。一位接近港股IPO的人士表示,香港上市一般包括和香港联交所预沟通、提交A1申请、上市委员会聆讯、路演定价以及发行上市几个阶段。预沟通和提交A1申请时间不好估计,取决于公司本身,简单的一般半年可以搞定,复杂的可能一年甚至两年也不见得可以做完,一般顺利的可以9-11个月完成。

而在新机制下,香港市场也吸纳了同股不同权的独角兽上市。港股IPO进入密集期,与香港市场一直争取玩吸纳新经济企业相得映彰。2018年4月30日,香港IPO新规同股不同权正式生效,港股市场迈进“新经济”时代。这次改革完成后,港交所将可以同时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从而让香港市场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富有全球竞争力。

新经济独角兽估值“挤泡沫”

从此轮破发的新经济次新股情况来看,企业盈利不足以支持过高的估值,是引发“独角兽”集体破发的直接原因之一。

2017年港股市场一路走牛,市场整体估值快速上行,其中,新经济股格外受到资金追捧,估值急速上升。高企的估值与企业的实际业绩出现了明显背离,估值得不到业绩的有效支撑。当下港股市场“捕兽”资金损失惨重,市场疯狂情绪退去后,股价终要回归企业的实际盈利水平。

华盛资本证券表示,导致新经济股价集体暴跌的,主要是“泡沫”。新经济对于券商、香港市场、上市公司自身、 媒 体以及上市前投资人来说,都有足够的动力去炒作,估值被炒高是必然的。这些新经济公司的成长性并不差,但泡沫过多、估值虚高势必会出问题。一方面估值确实有水分需要释放,另一方面往后的业绩增长情况还需要留待观察。

“港股新股破发很正常。香港是二八分化制,每天80%资金集中在20%企业身上,以机构投资为主,趋于理性,香港炒新不同于内地。而现在,即使是A股,不少新股上市后半年的股价,相比最高点出现腰斩,A股投资者也趋于理性。”上述港股研究人士如是表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